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文 县

蓄水养“渔” 绿色“复兴”

 2019/03/19/ 09:23 来源:陇南日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陇南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推进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制度、绿色文明建设,在青山绿水中,精准破解贫困难题,激发内生动力,走进陇南,走进碧口,奔流不息的白水江会告诉你,“小家碧玉”是如何实践——

蓄水养“渔” 绿色“复兴”

碧口水库风光。本报记者 冉创昌 摄

  本报记者 靳淑敏 王 芳 韩县银 罗 艳

  何杰芳,今年81岁,土生土长的文县碧口镇人,对碧口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

  碧口,曾名“复兴场”,甘肃的南大门,昔日名副其实的水上“丝绸之路”,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

  跟随何杰芳老人的脚步,从胜利桥旧址沿着廊道走到复兴阁,似乎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抉择的思量。

  开放带来进步,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穿过悠长的岁月,基因未变,底色未减,这个千年古镇仍用开放的胸怀,以青山为脊,绿水为墨,在繁华闹市间,描绘出一幅开放共享、绿色崛起的“复兴”画卷。

  昔日繁华 今日底气

  “碧口,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那时候,南通重庆的水运与北达西北的驮帮,让碧口成为西南西北物运的交接地,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有来自上海、四川、陕西、广东等全国各地的商人。”何杰芳老人说。

  行走在中街,服装、小吃店、特产店、电子商务服务点等各种商铺琳琅满目,“这里原来就是电报局。”何杰芳老人指着中街的邮政所说道,听着老人的话,仿佛一眼千年:

  在建筑华美的陕西、湖南、四川、广东和上海五大商会会馆里,人们在有条不紊地办公,驮帮不分日夜,川流不息。100多条船来来往往,海关税局、电报局、银行等关于商业的机构设置里,人们进进出出,旅店、饭馆、茶楼、酒肆,热闹非凡……

  “这就是碧口,凡甘肃、青海及四川西北等地的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要经过碧口集散。”在老人的记忆中,那时候的碧口相当繁华,民国元年的时候,碧口百货局给省上直接交税三万两银子,到最后增加到十万两银子,占到当时全省税收的三分之一。

  “碧口是纯粹的商业码头,南来北往的客人汇聚在碧口,让碧口人的基因就带着开放、包容和热情。”何杰芳老人一边走,一边说。

  新中国成立前,碧口被称为“小上海”,无论从地理位置分布,还是历史典故,或从每个碧口人身上,都能找到,碧口作为“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历史地位。

  向南开放,打通入蜀入陕的瓶颈,陕南、川北近在咫尺,碧口、陇南的“朋友圈”依然,“碧口的吃食以四川口味为主,回锅肉、锅巴鱿鱼、宫保鸡丁……还有各种面食,至今仍是餐桌上的美食,碧口人很热情的,欢迎你们常来!”何杰芳老人心中有着自己的底气。

  “粗放”让位 绿色回归

  走进碧口,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冒烟的工业”,尤其是最近,随着明前茶的采摘、加工、上市,江上泛舟、茶园采茶、品茶,碧口成了不少游客眼里的“世外桃源”。

  “曾经碧口因水而兴,现在我们还是要做好山水文章!”何杰芳老人对碧口的山水有着独特的感情。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这几年,碧口的特色优势越来越明显!”谈起碧口的发展变化,碧口镇人大主席邢广胜说,过去十来年,碧口“停黑还绿”,下决心把高耗能矿产冶炼企业全部关停,取而代之的是以旅游、茶叶、蜂蜜等绿色经济为主导的新产业。

  走进碧口李子坝,经历了一个冬天的休眠后,茶树在暖阳和春雨的滋润下,冒出了万头千芽。而这个时节,李子坝村村支书任华章最忙,打扫厂房、安装炒茶设备、联系销路……除了村支书的身份外,作为李子坝森林巡护队的队长,他还要操心保护区的管护工作。

  “李子坝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唯一地处摩天岭南坡的村庄,这里有珙桐、香果树、南方红豆杉等珍稀植物,更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任华章介绍说,为了保护李子坝的生态环境,2003年,村里成立了全国首支义务森林巡护队。

  “然而,2003年以前,李子坝一直存在严重的林木砍伐和盗伐的问题。”任华章说,最严重的时候,南坡几千亩木材几乎被砍光,运输木头留下的溜槽比比皆是。

  “作为这里的一份子,得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正是这份共同的信念,即便没有报酬,村里的20多位村民毅然自愿加入了护林队伍。

  16年来,李子坝森林巡护队在困难与危险并存的环境中执着付出,协助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制止了多起盗猎与破坏野生动物、植物的行为,成功救助了金丝猴等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大熊猫、水獭、豹猫、羚牛等一些只在父辈口中听到过的野生动物逐渐出现并活跃在我们的视线中。”任华章告诉记者,经过监测,“国宝”大熊猫在李子坝范围内的数量已达20多只,活动范围逐年扩大。

  “昨天我们在巡护过程中还发现了青猴。”任华章激动地说道。

  通过十余年的保护,李子坝的山又绿了,天又蓝了,水又清了,特别是保护的理念已深深扎根在每一个李子坝人心中,成为一种习惯。

  “以前,我们靠山吃山却坐吃山空,现在守护绿水青山却赢得了‘金山银山’。”任华章告诉记者,随着生态的逐渐恢复,李子坝村的绿色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

  目前,李子坝已实现了茶叶产业、中药材种植、养蜂以及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去年仅茶叶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就达到9000多元。

  “复兴”之梦 点燃山乡

  现在,何杰芳老人每天早晚都要在镇上转转,跟随着他的步伐,今日碧口的变化,尽收眼底。

  “碧口,虽然曾经很辉煌,但还是赶不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化、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变化”,老人的感慨由心而发。

  灵动的水、委婉的水,随意的水,包容的水,铸成了碧口的魄,为碧口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整条滨江风情线以绿化为主,古为特色。早上,一坡一篱一路四场五景上,人们有的在跳广场舞,有的在散步。集贸市场内干净整洁,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碧峰沟内林木葱翠,流泉清澈,空气清新。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五彩缤纷,流光溢彩,格调高雅,一眼望不到头……

  这些美景,不仅尽收老人眼中,在“背出大山”的网店页面和实体体验店里也得到了尽情展示。

  “我们是‘淘山人’,只做‘保护区里的农产品’,让更多的纯天然山味‘背出大山’,让更多的食客享受每份美味,让更多的贫困户有尊严的脱贫。”在甘肃文县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一场关于养蜂的“变革”正悄然展开。

  “特别难忘收蜜的时候,农户那种期盼的眼神。”文县事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背出大山”品牌创始人之一的胡琰均说,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累计同602户蜂农签订了《“合作社+农户”中华土蜂养殖协议》,仅2017年收购30吨原蜜,蜂蜜销售额为402万元。

  “让老百姓有尊严地脱贫!是我们这些年来的愿望。”胡琰均说,老百姓穷是找不到致富门路,要为他们寻一条出路。

  这样的出路,碧口在寻找,文县在对标,陇南在实践。

  如今,“背出大山”品牌线上销售已初具规模,该团队又瞄准线下。集农产品加工及销售、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区———文县农副产品加工厂及旅游接待中心已经在碧口镇落成。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有了新的“动作”,去年9月份开建的“扶贫车间”将于今年四月份投入使用,主要对深山里的野菜、菌类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出口日韩,建成后预计每天用工量将达40人到70人。

  “背出大山”需要力量,走出大山需要坚定的信念,碧口不少,陇南不缺。

  “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渗透到陇南、碧口的方方面面,“秀水碧山宜居镇、甘川口岸商埠城、休闲度假目的地、向南开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通过扶持发展茶叶等优势产业进行碧口小城镇建设,正在重树碧口商旅重镇新形象。而“借自然之力,护绿水青山”,坚持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重振古镇雄风,再现昔日辉煌。在碧口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梦想。何杰芳老人相信这一天不会很远,而他也已经着手,要让“明日碧口”一一落墨在画纸上,与大家共忆、共勉、共享!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