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武都区

扶贫小车间 脱贫“大舞台”

 2019/03/21/ 09:34 来源:陇南日报

安化镇子文制衣厂工人正在制作校服

  本报记者 罗 艳 韩县银 李 董

  3月16日,武都区安化镇的子文扶贫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十几名生产工人身着统一工作服,在缝纫机前紧张工作着,他们正在制作武都区东江小学、杨明小学等学校的校服。

  车间末端,来自樊家坝村的刘芳军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他将一堆成形的布条正在娴熟地进行缝制,30岁的妻子孙芳秀和三四个女工在旁边整理布条,个个干活都很麻利。

  刘芳军家曾是贫困户。七年前,他们在外地打工,孩子跟着他们饥一顿饱一顿,没少受罪。后来,为了孩子上学,他们返乡生活,只能靠着隔三岔五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家用。

  去年9月,子文扶贫车间在安化镇成立并开始招工,刘芳军夫妇毫不犹豫报了名。三个月的培训后,他们12月份开始上班,从此有了稳定收入,每月夫妻俩有近一万元的收入。

  “现在,不出远门就能稳定就业,还有空闲时间能陪伴孩子,我们对于这样的生活十分满意。”刘芳军边干活边对记者说。

  子文扶贫车间负责人谭小春说,车间里现有54名长期工,贫困户有42户,都是来自周边村子,工资计件算,月平均收入3000元左右。

  “工厂将要扩大规模,后期预计还招200人左右。”谭小春说。

  受益于这个扶贫车间的不止周边村民,还有安化镇翟家湾村、店麻地村易地搬迁的村民。

  安化镇镇长史明强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安化镇针对部分群众既无致富技能,又无法外出务工这一突出问题,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延伸到村镇,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定脱贫增收,走出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

  不仅仅安化镇,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和洛塘镇的制衣扶贫车间里,曾经围着灶台、庄稼地的农村妇女,逐步转变成按时上下班的现代工人。

  在坪垭藏族乡易地搬迁点,一座全新的厂房紧挨着村民的藏式新居而建,走进车间厂房,机器轰鸣,工人正在制作宾馆酒店一次性日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服装、鞋帽、毛绒玩具等产品。

  目前,这个车间已进入试运营阶段,已招聘员工328人。在这个车间里,还有一位特殊的贫困户———22岁的坪垭藏族乡王建干,因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未外出打过工,在家里也没有任何收入。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在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自我“造血”。自从易地搬迁所在地建起扶贫车间后,扶贫干部就与王建干的家人商量,安排他到车间,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出门就在车间上班,下班还能回家做饭,城里人的日子不就是这样的吗?”王建干笑着说。

  记者手记:让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变身为新兴产业工人,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有力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正在家门口点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