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康 县

康县:绿色发展的县域样本

 2019/07/25/ 10:06 来源:陇南日报

  本报记者 张 霞

  1镇8村被国家有关部委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荣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多家中央媒体对美丽康县作了专题报道……

  荣誉不断,掌声不断。

  藏在深山的康县凭什么能交上如此优秀的发展答卷?

  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打破城乡界限,坚持生态优先,用超前的理念,把全县作为生态旅游大景区来规划,“不砍树、不埋泉、不毁草、不挪石”,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同步,不断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加法,将康县变成不要门票的大景区。

  花最少的钱,建最有特色的美丽乡村。风干的柿子串起来变成了宣传标语;破瓦烂盆,经村里能人的手变成了村道旁的装饰品;四间废弃老屋被改造成了村史博物馆,向村民征集来的闲置农具、废弃老家电变成了见证时代的纪念品。

  “从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再到进入新世纪,从老屋走出,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康县岸门口镇苏河村旅游的游客对村里别具一格的风情赞不绝口,而旅游业为苏河村每年带来经济收入60多万元。

  近几年,康县绘制一张蓝图,推动城乡共同发展,不断推进道路、庭院、房屋、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县350个村中317个村从“脏乱差”变为“绿美净”的美丽乡村。

  “村里现在有30多个垃圾箱,每天都会定时收垃圾。大家平时都特别注重村内卫生,自家周围的垃圾随手就清理了,美丽乡村要人人保护。”岸门口镇朱家沟村村民周艳艳说。

  康县不断完善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施21个乡镇350个村垃圾处理和41个村污水处理项目,完善新建乡村公共厕所1312座、垃圾屋1764座。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县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实现了全覆盖。

  通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管理,村民实现了从“要我爱护环境”到“我要爱护环境”转变,“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保护生态、治理环境、发展基础设施内外兼施,让美丽康县“表里如 一”,处处是风景。

  绿色产业:为农民增收,为青山增彩

  青山绿水是康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本钱,绿色发展让农民增收,也为青山增彩。

  “大河有水小河满。我们只有将全县的蜂产业提升,公司才能快速发展。”康县鸿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鸿飞对记者说。

  好环境,吸引来了好青年。康县鸿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由大学生与回乡青年创建而成。为了更好地发展蜂产业,刘鸿飞承包荒山荒坡,大量种植蜜源植物,为青山不断增彩。

  随后,公司与全县200多户中蜂养殖户签订入股协议,为他们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

  将蜂蜜灭菌、脱水、精滤、消泡后罐装包装销售,让康县蜂蜜有了自己的品牌。

  截至目前,康县全县发展中蜂6.8万箱,蜂农户均收入达6000多元。

  这只是康县绿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此外,康县天麻种植1.46万亩,产值达到1.65亿元;食用菌年总产量超过5000吨,总产值突破2亿元;发展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90多万亩……

  咬定青山不放松,富民生态产业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也为青山添绿增彩。

  康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山菌产业、蜂蜜产业、茶桑产业等生态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行“网店+农户”“网店+企业”扶贫模式,建成了1个县级电商扶贫服务中心,21个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147个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5个网货供应平台,发展电商企业38家、物流快递35家,开办网店1456家。电子商务的快车载着“康字牌”土特产走向全国。

  青山绿水成为康县农民致富增收的坚实靠山。

  绿色效应: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康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今年全县已接待游客251.94万人,同比增长23.2%,实现旅游总收入11.73亿元,带动23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夏季是凤凰谷村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也是全村人最为忙碌的时候。慧香园农家乐的老板辛文英忙得脚不沾地,她的农家乐每天都是“高朋满座”。

  慧香园农家乐经营面积近500平方米,去年纯利润40万元,吸收了周边村庄10多名妇女就业。

  “为了接待更多的游客,去年以来,村上从7家农家客栈发展到9家,农家乐从2家发展到3家,还新增了一家乡村酒店,新建了凤凰谷村儿童乐园,举办了美食节,还通过田园采摘、篝火晚会等一系列活动,让游客尽情游玩。”凤凰谷村村支部书记史佐宏向记者介绍。

  让“好风景”变为“好钱景”,康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全县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深入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同时开发朱家沟红色记忆教育型、桂花庄美丽乡村感受型、中节河生态农庄体验型等一批乡村旅游新景点,加快了风景“变现”的速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