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礼 县

帮扶埋下致富种 长远发展惠乡村

 2019/11/13/ 09:33 来源:陇南日报

【脱贫攻坚奔小康】

帮扶埋下致富种 长远发展惠乡村

——西北师范大学在礼县雷坝镇蒲陈村开展帮扶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 杨建芳 张美乐

  秋雨洗过的香山比往常清新了许多、西汉水静静在河道中流淌,香山下、西汉水旁的礼县雷坝镇蒲陈村静谧而美丽。

  “老蒲头”蒲新文这个村里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他心里美滋滋地打扫着村里的活动广场。

  以前他总是不怎么说话,可是近两年,老蒲头变得健谈了,这还要从李喜平他们来了之后说起。

  “一山一水一方人”

  李喜平和王海波、牛定炜是西北师范大学定点帮扶蒲陈村的帮扶队队员。2017年8月份,李喜平成为新一任帮扶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那时候帮扶队只有他一个人。

  “我还记得李书记来的时候连个做饭的锅都没有。”蒲新文说,他刚来的时候村民都没抱太大希望,但是当看到他们的工作,蒲新文和村民对他们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他们是真的想帮我们。”蒲新文说。

  蒲陈村全村共有190户813人,2014年识别出建档立卡贫困户83户368人,贫困发生率为45%。这个现状,对于从未开展过帮扶工作的李喜平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件难事。

  要想开展帮扶,就得摸清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方人”,完善并确定帮扶思路。除了打听,大多数时间李喜平都在村子里、田间地头转悠。在最短的时间内,他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村子主要经济作物花椒、蜂蜜常年增产不增收,村民通过农业种植增收困难。同时,村里人的基础教育水平较低,要想隔断贫困的代际传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展教育。

  于是一套产业与教育扶贫的发展图景在他脑海中形成。

  产业扶贫谋长远

  由于缺少加工环节,村民们的主要增收产业花椒、蜂蜜一直是作为原料以低廉的价格销售,为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就要靠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把农业产业链上的最增值环节留在村里,留给村集体经济,这也是实现农村长远脱贫、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8年年初,牛定炜和王海波的到来让李喜平的工作好开展了许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帮扶队把发展花椒、蜂蜜加工作为全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要生产产品,就要有生产加工车间。帮扶队规划了一座700多平方米的厂房,现在正在建设阶段,生产设备也在积极汇集各方力量添置。“要建企业,不仅要硬件,也要拿到生产许可证、质量检验报告、企业生产质量控制标准,而这些才是最难办的。”王海波说。

  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还有生产许可证和二维码申请两项工作,随着厂房的建成,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以前在国外工作过的牛定炜熟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他和具有设计功底的王海波联手,推出了“蒲礼”“蒲陈珍品”两个系列产品,不仅研发产品种类,还注重蜂蜜、花椒包装设计,产品高度契合了现代生活的品位,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价值。

  目前,帮扶队设计的所有试销产品经过甘肃省商业科技研究所、中国商业联合会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兰州)检测,完全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

  发挥帮扶优势搞教育  

  在帮扶思路中,教育扶贫绝对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它是一件帮助贫困群众精神脱贫的巨大工程,我们已经做好准备。”李喜平说。

  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单位帮扶的优势,持续关注蒲陈村基础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一生带一户”的模式,改变学生教育条件和理念,影响家庭观念的改变,彻底拔掉精神贫困的“穷根”。

  帮扶工作队积极开展西北师大学生顶岗支教和选派优秀教师定期到贫困村镇举办展专题讲座、公开示范课、现场培训工作,通过这两项工作,雷坝镇教师置换出来在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附中、附属小学跟班学习,西北师大优秀教师来村里开展讲座、培训,这样几轮下来,不仅提高了基层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

  通过几年的帮扶,雷坝镇的教学水平已经跃居礼县基础教育的第一梯队。

  “2018年年底我们已基本脱贫,目前帮扶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巩固提高帮扶成果,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把‘财富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蒲陈这片土地,相信它以后定会硕果累累!”牛定炜说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