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康 县

康县:不忘初心,奋力走在“新长征路上”

 2019/12/18/ 17:27 来源:陇南日报

【追寻红色足迹 牢记初心使命——主题采访系列报道】

康县:不忘初心,奋力走在“新长征路上”

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的主题雕塑《征程》。本报记者 冉创昌 摄

  本报记者 马海涛 王 坤 王 芳

  康县白云山巍峨高耸,见证了康县千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宏伟气派的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静静矗立,记录着80多年前红军长征那段峥嵘岁月。

  这里,红军过境,军民鱼水;这里,挫败敌军,扩红建阵;这里,日月终究换了新天……

  红军过境,留下脍炙人口的军民之情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六师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团,在方面军副政委关向应,六师师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等人的率领下,经武都隆兴、甘泉、佛崖一路行军,于18日进入康县望关,开启了红军在康县的征程。

  “18日这天,红军经望关镇到达长坝镇时,阴雨初晴,适逢集市,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老百姓听说有部队进入时,经历过国民党长期压迫的老百姓瞬间没了逛集的心思,个个神色慌张,纷纷四散逃跑。”在康县陇南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赵佩向记者讲述着当年红军达到康县的情景。

  当时也有一些大胆的商贩没有逃走,硬着头皮继续营业。结果发现,这支部队和国民党部队完全不一样,他们衣着破烂,一个个显得面黄肌瘦,但没有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始终坚持公买公卖、秋毫无犯。

  “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红军战士一边走一边向当地老百姓喊话。渐渐地,乡亲们放下了心里的戒备,纷纷返回继续赶集。

  值得一提的是,红军在途经何家庄时,有两位红军战士来到当地村民王金玉家,提出想用自己的面粉换几个馍馍充饥。

  “老乡,我们是红军,我能用自己的面粉换几个馍馍吃吗?”

  “你们想吃,拿就是了,还给啥面哩!”当时王金玉心里既紧张又害怕。

  红军战士还以为老乡不愿换,便忍着饥饿离开了。

  这一切,都被当地贫苦农民王玉生看在了眼里,他很感动,于是主动提出担当向导,一路把红军带到了分路口菜子垭梁,才与部队依依惜别。临别时,红军还给了钱以作酬谢。

  当天下午,部队经长坝来到了巩集,不明真相的群众听说有部队要来,大多都躲了起来,只有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留守。战士们见老百姓家里没人,于是在帮助当地老百姓打扫院落、给水缸里添满水、关好门窗之后,就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打地铺睡了一夜。

  之后,村民们陆续回家,当看到眼前的一切之后,都非常感动。当时,村里一位老大娘为了感谢红军,拿出自家口粮和一背篼豆角菜送给战士们,第二天发现自家灶台上放着些铜板。

  “世道变了,活了半辈子还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队伍。”捧着几个铜板,老大娘激动地说。

  攻克白马关,扩红建阵掀起革命热潮

  9月19日,简单休整后,红军部队由巩集出发,沿古大道蔡家沟经悬崖小径水洞砭,翻越陡峭险峻的尖山梁,循周家沟小溪直逼康县县城云台。

  当侦察部队行至小沟门时,与当地学生袁治邦相遇。

  “你好,我们是红军,是贺龙的部队,来这里是反蒋抗日的,你能带我们进城吗?”

  在当时国民党反动宣传下,当地老百姓对红军一直都有误解,袁治邦也不例外。因此,看到红军让他带路,袁治邦第一反应是拒绝。

  “孩子,你不要怕,我们是穷人的部队,不会伤害老百姓。”在众人的劝说解释下,袁治邦最终被说服带着部队进城,这时天色已近傍晚。

  县城的国民党政府官员闻讯早已逃走,城墙上只有保安队在值哨。

  “什么人?”看到有队伍进城,值哨的士兵急忙询问,并用手电四处照射探视。

  红军见状,随即发起攻击,在骑兵部队的迂回包抄配合下,顺利攻克白马关。

  在当时的康县县城,老百姓受到国民党反宣传的影响,对红军部队心存戒备,纷纷躲了起来。

  “听镇上的老人们讲,经过长时间的征战和长途跋涉,红军战士到我们这里时衣着破烂,面黄肌瘦。”云台镇72岁的柴永柱老人告诉记者。他说,虽然战士们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却始终没有违反纪律,抢夺老百姓的钱财食物,而且还处处帮助群众。

  “我们这里当时有一个乞丐叫焦管管,红军见他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便拿出衣物和干粮给他,并给他讲解革命道理。”柴永柱回忆道。

  红军的行为很快就打动了焦管管,于是他找到了在当地有威望的贫农崔怀清说明了红军此行的目的,并得到了崔怀清的信任。于是,两个人一起把外出躲藏的群众叫了回来。六师师长贺炳炎也在取得群众许可的情况下,住进了当地农民李春生的家,并请来老百姓和他们谈心。

  在了解了康县的县情以及老百姓的思想生活状况后,红军部队开始进行广泛宣传,借以彻底打消老百姓的疑虑。

  正是在和当地群众心与心的交流下,红军部队很快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戴。大家纷纷奔走相告,帮助红军筹集粮草、衣物等。不少人家还腾出自家的房屋、热炕让红军住,拿出自己的口粮让战士们吃,还有很多青年纷纷志愿参军。当时的云台,处处充满了军民互敬互爱的融洽氛围。

  在普遍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红军着手组建地方革命政权,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9月21日,红军部队在当地召开了群众大会,成立了康县苏维埃临时政府。

  “听我爸爸说,我爷爷崔怀清当时在群众里很有威望,因此被推选为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孙占奎、李殿臣、焦管管作为临时政府成员,共同领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在云台采访时,记者找到了崔怀清的孙子崔云忠。

  据记载,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不久,红军按照上级指示转移。红军离开后,国民党政府官员反扑回城,疯狂镇压红色政权。孙占奎、焦管管等被先后抓捕杀害,李殿臣在追捕中走投无路,服毒身亡。

  铭史奋今,“新长征路上”再出发

  83年过去了,经历了无数风雨的古城楼依旧伫立,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康县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深入推进,近年来,康县充分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化劣势为优势,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全力推进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

  截至目前,全县203个贫困村中的200个村已经退出,16458户64804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0.61%,奋力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

  ——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投入。近年来,康县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9.8亿多元,群众筹资59.4亿元,实施改造县乡道、通村道路,建桥梁、修河堤,治理河道,处理污水,改圈改厕,村文化广场、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村史馆、家史馆等一应俱全,全县有342个村从“脏乱差”变为“绿美净”的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向好。

  ——积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全县共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90多万亩,发展食用菌1000万袋、天麻2.33万亩,有2万多农户8万多人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真正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

  ——全域旅游“大展拳脚”。目前,康县已建成和完善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3A级旅游村景区和69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的2.9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2.01亿元,2260户8800名贫困人口依托全域旅游大景区实现高质量脱贫,间接带动5176户农户增收致富。

  长征精神是革命的精神,更是高质量脱贫、全面小康的精神。如今的康县,一个个绿色产业从无到有,群众鼓了腰包,添了笑颜;一座座美丽乡村拔地而起,富了乡亲,美了家园。

  在红军长征精神的滋养下,勤劳朴实的康县人民正以铿锵的步伐走在全面小康的“新长征路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