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陇南新闻

特色产业托起小康梦——陇南产业扶贫纪实

 2020/07/28/ 08:19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 韩县银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韩县银

  七月花椒满树红,颗粒饱满味正浓。

  时下,走进陇南,成片的花椒红似玛瑙,映红了山山峁峁。椒农们三五成群背上背篓、挎着竹筐,一边采摘,一边直播,同步销售,满脸丰收的喜悦。

  与此同时,放眼陇南,436万亩的核桃硕果累累,个大脆甜的苹果已沉甸甸地挂满枝头,还有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苗木、茶叶、辣椒种植,鸡、蜂、猪、牛养殖等,扶贫产业处处开花,托举起陇南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因地制宜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矩阵”谋出路

  陇南素有“陇上江南”之称,这里物种多样,是北纬33度“魔线”上的“绿色宝库”。

  大自然赋予这片2.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丰厚的馈赠:全市1000多万亩特色产业在这里与亚热带森林植物共生,孕育出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众多特色“宝贝”。武都区花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位居全国县区第一;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60万亩,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居全国第一;成县、康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

  但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长期以来大部分“宝贝”处于乡村集市提篮小卖、小商小贩收购贩运的低层次阶段,形不成品牌,卖不上好价钱,造成“富饶的贫困”。2011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130.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3%,是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陇南始终把产业扶贫放在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做大做强核桃、花椒、苹果、油橄榄“四棵摇钱树”,做精做优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四个特别特”,做好做实养蜂、养鸡、养牛、养猪“四个特色养”,大力培育订单辣椒、万寿菊等“短平快”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优势产业,构建起“长短结合、大小互补、种养相融”的农业特色产业矩阵,让陇南的青山绿水成为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数据显示,目前,陇南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年产农特产品370万吨、产值180亿元,特色产业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贡献达320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1.6%。

  久久为功 多点开花、特色取胜促发展

  一直以来,农业特色产业小而分散、规模不大、链条不长、组织化程度不高是陇南面临的一道难题。如何坚定不移地走生态陇南绿色崛起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践中,陇南把习近平总书记“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根本遵循,久久为功、善作善为,创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立体发展、龙头带动、品质优先、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

  在发展方式上,陇南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田埂地垄等“零星”地块“点瓜种豆”,利用空闲场地、庭院角落“养蜂养鸡”,灵活多样发展“五小”产业;组建市县区富民公司,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通过“三变”改革、土地流转等方式,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科学管理,打造了一批百亩试验园、千亩产业带、万亩示范区,培育重点龙头企业249家。还引进北京德青源、国药集团、青岛利和萃取落户陇南,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在政策扶持上,陇南在积极争取国家、省上资金支持的同时,市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县区千方百计配套,协调金融机构发放产业贷款,让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农技指导员、每户贫困家庭有一名科技“明白人”。

  在品质提升上,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引进新优品种、改良老旧品种,强化日常科学管护,特别是动员各级干部群众、帮扶单位连续三年上山下乡开展核桃、花椒等高接换优活动,累计完成1300万株,打牢了产量质量双提升的“底板”。

  在销售畅通上,秉持“种好养好更要卖好”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田间与餐桌的“无缝”对接,陇南“山货”走出大山、走进全国、走向世界,不仅卖了出去、更卖上了好价钱。

  在品牌打造上,陇南组团参加全国、全省重大节会,举办各类产销对接会、产品博览会,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一大批产品入选“甘味”农产品名录,以祥宇橄榄油为代表的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陇南“麻辣香甜”产业普遍获赞。

  不忘初心 让所有贫困户共享产业“红利”

  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永恒话题,让贫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是陇南发展特色产业不变的“初心”。

  “我们家的地全部流转给了合作社,我也在合作社务工,加上年底分红,一年下来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56岁的郭会兰是徽县榆树乡榆树村村民,因丈夫身体不好,家中无劳力,这些年全靠她在村上的苗木合作社务工来维持生活,在家门口既能照顾丈夫又能挣钱,她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在陇南,有众多的“郭会兰”,他们在产业链上找出路、得实惠,在家门口谋生计、有事干。

  特别是陇南积极探索“贫困户+村合作社+乡镇联合社+龙头企业”的“宕昌模式”产业带贫机制、“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产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苗免费+以奖代补+保底收购+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机制,让广大贫困群众真正嵌入产业发展中,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不仅如此,陇南还始终把劳务输转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紧盯对口帮扶的青岛和北京等劳务输转主要流向地,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力度,2019年全市共输转劳动力67.93万人,创收153.29亿元,其中完成有输转意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3.96万多人。

  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特殊贫困户,陇南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万多个,建成“扶贫车间”300多家,吸纳富余劳动力近万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节点上,陇南人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出一份满意的陇南答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