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陇南市

教育兴 陇南兴——陇南市教育工作发展综述

 2020/09/10/ 16:05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韩县银

教育兴 陇南兴

——我市教育工作发展综述

武都区隆兴九年制学校幼儿园老师在为幼儿们过生日。记者 李 董 摄

  记者 韩县银

  “我认为,陇南学子不必去羡慕大都市的教育资源,在陇南上学的我们不比任何其他地方的学生差。”今年以654分的好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的陇南一中学生张思源坚定地说。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县区教育局和各学校实实在在抓教育质量,给孩子们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学习环境。”武都区学生家长牛彩红如是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兴则陇南兴,教育强则陇南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持续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抓质量,陇南教育实现全面快速发展。

   抓基础破难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指示精神,在陇南得到了深入的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之以恒抓基础,多措并举提质量,想方设法破难题,用心用情促发展,教育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夯实,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区学校大班额等问题有效破解,普通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方面,我们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冯醒民介绍,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市县区财政每年足额保障教育发展基本资金,市财政还每年专门为教育发展安排2000多万元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在今年市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足额落实了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200万元。

  另一方面,强化教育工作考核,重奖质量先进学校和优秀教师,多措并举抓教育质量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学校为普通高中输送的优质生源一年比一年多;普通高考成绩连年攀升,今年全市高考文化课和音体美特长专业考生一本上线人数又创历史新高;省级示范性高中市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更是逐年快速提升,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武都区外志愿到市一中上学的学生多达3000人。

  与此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前,全市各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立了足球队、篮球队、武术队、舞蹈队、管乐队、合唱队等教学社团,每年举办各类运动会、师生艺术展演活动和美育“一节一赛一交流”活动,武都城区许多小学还开设了游泳课。我市中学生代表团去年参加全省中运会,更获得4金5银9铜共18枚奖牌的好成绩,还打破了两项省中运会纪录。

  “特别是全市9县区今年全部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标准,城乡学校的硬件基础条件差异缩小,师资等软件的差异也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得到解决。”冯醒民说,近年来,我市各县区统筹解决进城择校上学和城区大班额问题,武都城区新增江北小学、城关小学,增加了10000多个小学学位,市实验小学新校区在原教育学院地址建成后,还将增加2000多个小学学位,这既化解了武都城区小学大班额,又满足了一部分进城上学学生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不断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体制,制定出台了惠及全体教师的利好政策,持续大力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名教师、名校长、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建成了四级骨干教师梯队,锻造了一支扎根陇南、无私奉献的师资队伍。

  “互联网+教育”,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读好书

  全市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班班通”设备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全覆盖;

  2.2万多名教师和3万多名学生在陇南市教育城域网云平台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城区优质学校与200多所农村小学开通了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

  7所高中利用网络嫁接了成都七中、青岛二中等市外学校优质课堂教育资源;

  创客教育在陇南学校落地生根……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市以“互联网+教育”为主要举措,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在紧盯未来发展、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的基础上,我市加大建设力度,着力夯实‘互联网+教育’基础。”冯醒民介绍道。

  ——通过自筹撬动资金、争取通信运营商投入,利用“全面改薄”项目等加大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投入,持续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集视频培训、空间应用、大数据分析、仿真实验、综合办公、网络名师工作室六大服务系统为一体的陇南教育城域网云平台和陇南市高考志愿填报大数据分析平台。

  ——开展学校联网攻坚行动,全市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接入率达到85%以上,有1520所学校接入互联网,85所城镇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覆盖,500个农村偏远学校及教学点接入网络。全市9100个教室接入网络,使用优质资源的班级数7800个,达到70%以上。

  ——不断完善陇南市教育城域网云平台,该平台拥有各类公共教育资源39万个,区域资源3436个,注册用户13万人,部署网络阅卷系统140多套,接入学校1079所,学校虚拟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使用率达到60.3%以上,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深入推广应用。先后组织开展培训应用,累计培训市县区教育部门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校长2万多人次,培养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人才3200多名,转变了观念理念。

  强化课前、课堂和课后应用。市内许多学校之间、我市学校与省外学校都陆续开设同步课堂,市内“1+N”同步课堂推行“市直学校带县区学校、城区学校带农村学校、中心学校带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等“结对、定点”方式,市内大部分高中学校与省外青岛、成都等地的优质学校实现同步互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同步互动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主推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市县区教育部门带头推进管理信息化,提升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行OA综合办公系统,建成了集远程教研、远程教学、应急指挥、视频培训会议等功能的陇南市教育信息化展示及监控平台。

  ……

  “我市坚持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把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各级各类薄弱学校,解决了农村教师数量特别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学质量,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办学差距,让全市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优的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冯醒民说道。

  教育扶贫,确保一个孩子都不能少

  在刚刚召开的全市庆祝第36个教师节大会暨市长教育奖学金颁奖仪式上,市政府分情况专门对杨明霞等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优秀普通高中毕业生奖励奖金各1.3万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进,争取在今后的学习中再创佳绩。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

  陇南是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04所,在校学生503567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165063人,占学生总数的32.78%。

  近年来,我市紧紧聚焦目标,把教育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多层面综合发力,扎实推进。

  特别是市政府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硬任务,专门下发通知安排部署,强化督导检查,建立了教育扶贫会商制度、季度县区专项工作报告制度、重点县区学校督导检查制度、市教育部门领导义务教育有保障包抓工作制度,层层靠实工作责任,采取“政教双线”控辍,实施“一生一案”保学,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控辍保学“冲刺清零”行动,比对核实相关数据,劝返失辍学少年儿童1912人,辍学学生动态清“零”。

  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做到了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实施各类资助项目10个,累计资助学生总数达39.4万人次,发放补助资金2.48亿元,春季学期各项资助资金发放如期完成。

  今年,市政府还安排各部门驻县区进行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市教育局抽调27人组建了9个驻县教育脱贫工作组,从4月中旬到6月底驻县区,不光挂牌督战而且参与作战,帮助县区和学校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办法,协调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工作,确保教育脱贫各项任务按期全部完成。

  截至今年5月底,最新一轮信息动态摸底,全市现有在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370332人,其中县域内就读330065人、县域外就读30955人、初中毕业未继续接受教育8740人、评估认定不具备接受义务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572人,无一人失学辍学,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64%。

  “陇南的长远发展,究其根本是人的发展。让陇南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能成才,既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广大家长的共同心愿。”市委书记孙雪涛强调。

  下一步,我市将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立足陇南实际办教育,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方位、系统化、大力度推进陇南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