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两当县

振兴的号角已吹响——红色两当的绿色变迁

 2020/11/12/ 09:08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马智泉 靳淑敏 马丽红 海秀芳

振兴的号角已吹响

——红色两当的绿色变迁

游客在两当县太阳寺红军街参观。记者 靳淑敏 摄

  记者 马智泉 靳淑敏 马丽红 海秀芳

  小城两当,自有模样。

  它是红色福地,是甘肃省工农武装斗争第一枪“两当兵变”、红军入甘第一站的发生地,是甘肃省第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地。

  它还是绿色家园,有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众多殊荣。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74%和82.5%,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多年来,两当人将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相融合,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让群众从贫穷走向小康。

  如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徐徐展开,两当循着高质量发展路径,继续书写着红色两当的绿色变迁。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

  ——地下有药、地上有果、林下有鸡、空中有蜂、四季有花、村中有客。

  “人已尽其力,地却不显其值。”这是过去两当县农业现实的写照。

  如今,走在两当县的乡村、田野,地下有药、地上有果、林下有鸡、空中有蜂、四季有花、村中有客。

  在金洞乡新潮村,合作社的蜂箱今年已经翻倍,达到330箱。陈学军这个“土专家”不仅教会了全村人养蜂技术,还以此基地为支撑,给全县的养蜂人当老师。

  在西坡镇西坡村绿源家庭农场,赵炳乐每天都有接不完的订单,不仅网上卖鸡蛋,还用上了智慧养殖平台。依靠小群体大规模的模式,他带着全村乃至全镇,靠养殖五黑一绿的蛋鸡,用绿壳蛋“孵出”了好日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两当县按照“三养一育”产业发展布局,以左家乡为中心打造食用菌产业带;以站儿巷镇为中心打造中蜂产业带;以西坡镇为中心打造生态放养鸡产业带;以显龙镇为中心打造中药材产业带;以杨店镇为中心打造育苗产业带;以百里生态长廊为主轴打造蜜源植物产业带。

  据统计,2013年以来,两当筹集产业扶持资金达1.74亿元。

  “前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种好香菇,做好产品。”黄波菌业公司现代化食用菌示范园负责人温俊志说,“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把好香菇卖得更好,让我们的香菇实现从合作社跨过农贸市场直接到商超的重要转变。”

  黄波菌业是两当产业发展中“公司+基地+农户”的缩影。为了实现农业特色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两当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支部+企业+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建立健全了产业发展利益联结农户机制。

  不仅如此,两当还建成15家示范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合组织327个,创建扶贫车间30个,实现了特色产业“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

  在两当,历史演进传承,民族融合发展,遗存了王羲之家谱、张果老登真洞等历史遗迹,还有两当兵变遗址、部队改编地等红色印记……

  虽然这些宝贵资源曾经“沉睡”多年,但却不曾被遗忘。

  如今,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民俗资源,成为两当全域旅游和国际慢城创建最硬的底气,生态观光、养生休闲、农耕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遍布两当。

  而最终获益是每一个群众,两当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598.95元增长到2019年的3496.2元,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13年的35.3%增长到2019年的49%。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绿化”“美化”“规划”,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一条水泥路蜿蜒进村,路两旁的黄色小花在秋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山上红色、黄色、绿色的树叶五彩斑斓,斜阳穿过枝叶,洒下绰绰光影。不一会儿,便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两当县杨店镇灵官村陈沟景区。

  陈家沟,是杨店镇灵官村的一个社。以前,迫于生计压力,很多村民外出打工,破旧的房屋、泥泞的小道、乱堆的柴草……让整个村子看不到活力。

  危旧房改造、“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1”专项提升行动、拆危治乱专项行动、农村卫生公厕和户用厕所改造等一个个项目相继实施,让两当许多个村社大变样。

  两当全县农村户厕普及率达到85%,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达到100%。并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村清扫、乡集中、县清运”的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处理模式,清洁村庄达到103个。

  生活在升级,追求更在升级。

  “乘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我们立足陈家沟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村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灵官村村支书曹宗孟说,现在陈家沟一步一景,处处有创意,既有光鲜亮丽的“面子”,又有干净有序、宜居舒适的“里子”。

  窥一斑而知全豹,陈家沟不是个案,而是在两当处处可见的普遍存在。

  近年来,两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把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富裕繁荣、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

  越来越多的村庄,“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孵化出更多的“美丽经济”“生态经济”“乡村经济”,让乡亲们都能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舒适环境中有序发展,增收致富。

  建设不断延伸,从乡村到乡镇再到县城。两当县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园林县城,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打造了“水在城中、城在林中、街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县城。

  马路两边,到处郁郁葱葱。一片片草坪和树木,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公园绿地,漫步其中,游憩、呼吸新鲜空气,在鲜花绿树中享受惬意的生活,宛若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

  ——群众“点单”,志愿服务队“接单”,完善乡村治理新模式。

  文明贵在养成,文明重在实践。

  “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地砖有很多都烂了,坑坑洼洼的,每次下雨都会溅一腿的泥,老人小孩行走也不安全,能不能把烂掉的地砖换一下?”在两当县站儿巷镇站儿巷社区的“民事直说”会上,村民刚提出这个问题,立马得到参会居民的积极响应。

  “我前几天修院子还剩了几袋水泥,我无偿提供给社区用。”居民冯建平说道。

  “我这几天没有活,在家闲着呢,我免费贴地砖。”居民黄兴辰说。

  仅用了三天半的时间,两当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地砖焕然一新。

  走进站儿巷镇,帮群众填农产品快递寄货单、充水电费、给留守儿童辅导作业……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随处可见。

  “我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成立了应急求助,小手拉大手,环保、文化,医疗保障,科普惠农,党员干部,金融服务,邻里互助八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站儿巷镇党委副书记王达说。

  “爱心衣橱”“爱心洗衣房”,“七讲”入户、“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邻里守望”“文化惠民”……

  遍布城乡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活动,让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两当,以各种方式融入群众生活,在群众心中悄悄发芽、开花、结果,描绘出一幅幅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生动画卷。

  无独有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背景下,2018年8月,融“说、议、办、督、评”五大环节于一体的两当“民事直说”应运而生,将每月10日定为“民事直说”固定说事日。把向群众讲与听群众说相结合、固定讲堂与流动宣传相结合、开展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群众当“主人”。

  “刚开始的时候,都是说的自家事,现在都说大家的事,村上发展的大事。”站儿巷社区书记王明定深有感触。群众不仅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积极参与者,更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很多被服务对象,最后都成了志愿者。

  截至目前,两当县通过“民事直说”共征集各类“民事”4005件,已办结2823件,正在办理1182件,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不仅如此,两当县更是将“民事直说”中群众提出的诉求、需求和志愿服务队精准对接,完成了群众“点单”,志愿服务队“接单”的运行机制,全县各个乡村相继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制定《红白喜事操办标准》,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融洽了邻里关系,而且完善了乡村治理新模式。

  从村实践站到农户志愿岗,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广大群众互帮互助、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村风民风,成为文明实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明力量”。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着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

  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一技之长,更有清晰的远方。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

  在左家乡大庄村,今年53岁村民王彦柱正在准备新一轮5万袋的菌棒。靠着香菇,不仅他脱贫了,还带动3户贫困户种植香菇。

  现在他每天都过得很舒心,不再为生活发愁,不用为未来担忧,日子过得特别顺当。

  2002年,两当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国家确定的秦巴山特困片区县之一。2012年,全县3.7万农村人口中有贫困人口2.13万人,贫困发生率58.84%,是甘肃乃至西部地区、革命老区贫困状况的“缩影”。

  灵官村曾经是杨店镇出了名的穷村。“我家原来开商店卖得最多的就是解放鞋和水鞋,村里的光棍也很多。”40多岁的灵官村村民石国红说,“但是现在,解放鞋和水鞋没人要了,全村人都是育苗协会的会员,就连五保户、低保户,都有针对他们不同情况,制定的产业帮扶计划。”

  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全县贫困人口,让贫困群众脱贫有门道,致富有劲头,富裕有基础……

  2019年,这个全县只有5万人左右的县,实现生产总值9.24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3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30.1元。

  回头有一路的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

  征途漫漫,初心不忘。两当从群众到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越来越多群众加入到健身队伍中,正在高质量发展的两当,不仅从物质上改变着乡村,也改变着两当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如今,在村里评上“身边的好人”“最美家风”和“苦干实干、勤劳致富”的模范家庭,成为两当群众最为光荣的事。

  良好的自然生态,多元的旅游资源,富集的特色产业,为两当的大开放、大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两当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