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树下“向天歌”
记者 杨丽君
“在合作社的鹅厂里不仅能领到固定工资,还能兼顾到家里,啥都不耽搁。”近日,在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卫平告诉记者。
初冬暖阳晴空碧,放眼望去,一片片油橄榄树下,上千只白鹅在树林里或闲庭信步,或埋头觅食,或追逐嬉戏,给油橄榄园平添了无限生机。
张卫平所说的合作社即武都区兴源油橄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自1999年成立以来,通过对种植户“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统一价格”,已带动周边农户866户3900余人发展油橄榄产业。
今年58岁的稻畦村村支书茹兴山是合作社负责人,早些年,他搭乘全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快车”,大力栽植油橄榄苗木,油橄榄种植面积已由刚开始的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600亩。
随着产业做得风风火火,茹兴山开始琢磨起如何弥补油橄榄成长“空档期”,以产生稳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网上了解、外出考察,了解到鹅的习性非常适合林下养殖。”茹兴山介绍,油橄榄林为鹅提供了自由觅食的生态养殖基地,以吃杂草和虫为主的鹅,既清理了林中的杂草,排出的粪便还能滋养土壤。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茹兴山去年开始建棚喂鸭苗,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去年高峰期养殖4.5万只,出栏3万多只,形成了“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鹅,鹅肥林中土,土肥林中树”的生态循环农业。
据了解,这些大白鹅主要销往四川宜宾等地,目前已签订了正式的购销合同。茹兴山介绍,虽然今年受暴洪灾害影响,但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养殖基地,并建设自己的孵化车间,以后的养殖规模将达到6万到8万只。
林下养鹅项目的引进,让茹兴山开拓了思维,找到了油橄榄树和养殖业绿色循环发展的新方向。他还购置了枝干粉碎机,将修建下来的油橄榄枝条粉碎成末,作为菌棒的原料进行出售。
“粉末每公斤3元,叶子按每公斤2元,简单处理后,出售给当地的油橄榄公司制作菌棒,以后等技术条件成熟时,我们自己会再加工,真正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茹兴山介绍。
据了解,合作社在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和引进新的栽培技术,引进了皮削梨、莱星、佛奥等新品种,效益不断提升。
“油橄榄除草、修剪、施肥、浇水等,加上大白鹅养殖,用工期最多的时候一天要50多人。”茹兴山说。
2019年,该合作社种植基地的油橄榄产量300多吨,收入100多万元;大白鹅销售额达到90多万元,486户贫困户按照入股资金进行了分红。
“橄榄树+大白鹅”,不仅鼓起了本乡镇贫困户的“钱袋子”,还带动了文县舍书乡、临江镇等邻近乡镇的农户致富,真正奏响了乡村振兴“向天歌”。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23日王建干下山记
- 2020年11月23日“阴阳棚”里话增收
- 2020年11月23日“小轻轨”开进橄榄园
- 2020年11月12日穿山越水筑通途——武都至九寨沟高速公路建设现场见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