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成 县

“她就是咱村里人!”——记成县二郎乡安子村第一书记石晓娟

 2020/12/09/ 15:57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靳淑敏

  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家是什么?

  是吃饭、睡觉,有爸爸、妈妈的地方。

  但对于石晓娟的女儿来说,家,是等妈妈的地方!

  只因为她的妈妈石晓娟,是一位驻村干部。

  当每天放学,孩子在想妈妈的时候,此时的石晓娟正在成县二郎乡安子村开展帮扶工作。在陇南,有5225名驻村工作队成员,1707名第一书记遍布所有乡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线,实实在在地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村上的人都说:

“她就是咱村里人!”

——记成县二郎乡安子村第一书记石晓娟

  记者 靳淑敏

  石晓娟,个子不高,脸上时时挂着笑容,在安子村,每个人都能和她说上几句“贴己话”。

  安子村57户人家,谁家的孙子要结婚,谁家的孩子满月,甚至谁家养了多少只鸡,种了多少亩地,无论大小事,全在她心里。

  石晓娟,对于安子村村民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组织选派我当第一书记,我就要尽职尽责,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绝不辜负组织的栽培和大家的期望。”

  安子村地处成县县城西北48公里,是二郎乡最偏远的村,2013年底,该村建档立卡户35户171人。2016年,石晓娟被成县政协选派到安子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初到村上,石晓娟满心忐忑:“群众对我是否接受?我该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

  上任第一天,石晓娟就与村社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了解村情,在村社干部的带领下,到各个村民组走访,与贫困户和党员见面,了解群众生活情况,实地察看群众的吃穿住行,掌握群众对帮扶工作的要求。尤其对特殊困难人群、贫困户的情况,石晓娟全部记在心里,并在笔记本上做了详细记录,她下定决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全村村民一户不落地走一遍。

  群众的需要无论多小,她都记在心上,一件件落到实处,培养年轻人入党,协调帮扶单位给每家每户发放玉米种子、花椒苗、桔梗籽,走访慰问贫困户……

  安子村最远的社要翻山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石晓娟不畏道路崎岖,走遍了村上的每一户,包括已搬到西和县六巷乡郭坝村的六户村民,谁家住在哪里,家里什么情况,甚至水龙头安在何处……她都了如指掌。

  在石晓娟的口中,总有说不完的感动,村民对她如何如何好……

  为了等待她参加婚宴,家住在最偏远青林沟社的周秀莲,和全村人硬是饿着肚子,一直等到下午2点多。而她更是放弃了在家陪孩子的休息时间,早上8点冒着大雨出发,路不通改道,车陷河里抬出来继续,终于赶到了村上……

  村里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她端一碗,摘下新鲜的蔬菜也会记得给她拿一把。

  贫困户张连银家里滞销一百多斤蜂蜜,急得他睡不好觉,得知这一消息后,石晓娟想方设法,动员亲戚、朋友、同事将蜂蜜全部买走,张连银高兴得合不拢嘴。

  为方便安子村学生上学,石晓娟组织村民30多人踩着淹过脚面的积雪,修补翻山道路,搭建便民桥。

  从村民就医,到学生上学,再到外出务工,石晓娟诚心诚意地帮助村民办实事,靠着实实在在的付出,她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有一次,女儿的老师给我发了一段视频,问小朋友们什么是家,有的说家是睡觉的地方,有的说家是妈妈做饭的地方,轮到我女儿时,她说家是等妈妈回来的地方......”眼泪在石晓娟的眼眶中打转。

  如今,安子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走进安子村,干净整洁的村庄、美丽的自然环境让人流连忘返,青山叠翠,小桥流水……

  村子变美了,石晓娟的干劲更足了,笑容挂在她的脸上,犹如鲜艳的百日草,格外灿烂。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