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陇南市

美丽陇南 踏歌而行——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陇南实践

 2020/12/21/ 08:22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王芳 冉创昌

美丽乡村,生态茶园。田守国 摄

  冬日的阳光,温暖而和煦,洒落在陇南山山峁峁的一座座村庄,宽敞道路,串联乡村;田野山岭,孕育希望;黛瓦白墙,韵味无穷……

  随意走进一处,都仿佛走进一幅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炊烟袅袅,乡愁无限。

  美丽乡村,何以美丽,以何美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以此为基,近年来,陇南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着力点,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推动农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努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实力的美丽乡村,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探索出一条以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陇南日报记者 王芳

  我们以美为形,让乡村之美变成身边风景;

  我们守护乡韵,让浓浓乡愁深深浸润归乡游子;

  我们涵养民风,让文明种子播在和谐邻里之间;

  我们做强产业,让富民产业深深扎根在2.79万平方公里的陇南大地;

  ……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始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以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为根本任务,在探索和实践中书写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

  离开喧嚣的都市,行走在陇南的绿水青山之间,一个个小村庄镶嵌其中。走进这些小村庄,仿佛走进了“万花筒”——

  花桥村,国家4A级风景区,这里潺潺流水绕村庄,座座白墙映黛瓦,到处是花园人家;

  鹿仁村,一处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胜地,在这里,独特神秘的羌藏民族特色得以展示,羌藏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三泉村,坐落于闻名遐迩的青泥岭脚下,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清泉、草甸、险峰、曲径等唯美曼妙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人文历史传承着千年青泥古道的悠悠遗风,静默而不失灵动、清雅而不失厚重;

  ……

  然而,时光回溯到多年前,陇南的农村则是另一番景象。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山大沟深,贫困,是历史留给这里的一份“特殊遗产”。贫困的长期“盘桓”,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无新房无新村”“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等现象普遍存在。

  从什么样的切口,破解这道贫困与发展的双重考题呢?

  陇南立足脱贫攻坚,着眼全面小康,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以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为根本任务,分层次、多模式、全域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各美其美。陇南在村庄规划和民房设计上,把每一个村作为景区来设计,把每一户作为景点来改造,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俗习惯,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自然生态景观,合理设计房屋结构布局和外观风格。

  在建设时,陇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没有砍一棵树,也没埋一眼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废旧的瓦片、砖块等废弃物作为装饰,通过原生态建设“美容”法,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还让人从许多老物件上看到了宝贵的乡愁。

  “建”着力解决的始终是“底子薄”问题。

  立足实际,陇南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特困片区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和文明长廊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农民群众感受“稳稳的幸福”。

  “以前这里穷,路不通,基本生活都没办法保障,现在我们村不仅变得特别漂亮,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徽县大河店镇三泉村,70岁的刘孝在村里的旅游合作社“上班”赚钱,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他的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强。

  “治”则是从乡村脏乱差“面子”工程入手。

  陇南在全域范围内开展拆危治乱,与固强补弱、环境治理、基层党建、厕所革命、全域无垃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对美丽乡村再一次升级。

  在这样一点一滴的探索和实践中,陇南一个个颜值过硬的美丽乡村“C位出圈”,一大批群众告别烟熏火燎、搬出“深山老林”,一大批城乡“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治理,陇南广大农村焕发美丽“容颜”。

  数据显示,目前,陇南市累计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2066个,其中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2个;累计新(改)建卫生户厕14.68万座,3167个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

  从“环境美”向“生活美”,夯实美丽乡村根基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着力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如果说农村美了,是“面子”上的荣誉,那么百姓富了,就是“根子”上的实惠。

  昔日窘迫的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已焕发了新颜,村里锚定“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两个主色调,实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过去村里光棍多、贫困人口多、人口流失多的“三多”,到现在游客多、产业多、外来媳妇多的转变。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美丽乡村建设。”朱家沟五福临门民宿客栈老板朱彦杰说,目前,朱家沟的乡村旅游使周边200多人直接受益,村民通过售卖特色小吃、纪念品、土特产等,获得稳定收入。

  “村里很多农民变成了个体商户,努力经营,收入很可观。”朱彦杰说,靠着乡村旅游,现在,全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8000多元。

  村有千百种,特色、风情各不同,但良好的生态确是陇南上千个乡村的共同财富。

  立足优势,陇南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方式,在有限时间内集中力量突破、补齐短板漏洞,为把“风景”变成“钱景”、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选择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恢复和提升农村生态,让农村的生态优势变成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本,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而让乡村之美更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力,做强产业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

  “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近年来,陇南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转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跳出资源瓶颈,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冬日的白龙江畔,一片片“橄榄绿”如墨如玉绽放在北纬33度的河谷地带。今年58岁的茹兴山是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村支书,早些年搭乘全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快车”,成立合作社,大力栽植油橄榄苗木,油橄榄种植面积已由刚开始的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600亩。

  “这些油橄榄树不但使这里的荒山变绿了、变美了,还成了我们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茹兴山说,为了弥补油橄榄成长“空档期”,以产生稳定的经济效益,去年他开始林下养鹅,形成了“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鹅,鹅肥林中土,土肥林中树”的生态循环农业。

  事实上,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陇南秉承“让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造就美好生活”的理念,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深挖“金银”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苹果等特色产业,特别是摒弃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特产品加工、现代制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放大生态效应,陇南还独辟“绿”径在网上“加速度”,让电商成为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衣领子”,紧跟潮流趋势,创新跨界融合发展。

  “绿起来”“富起来”,最终还要“强起来”。陇南的美丽乡村建设从生态出发,以产业为抓手,顺藤摸瓜,讲述的是一段越走越美的乡村振兴故事。

  从“外在美”向“内涵美”,铸就美丽乡村灵魂

  ——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打造美丽乡村的灵魂,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培育优良家风、培养新型农民、共建文明乡村

  美的村巷、美的房舍,也带动了村民对美的追求,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家风又回来了。

  69岁的黄渚镇清水村村民王金花是左邻右舍眼中的“干净人”。每天早晨起床后,她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这几年,她惊喜地发现,村里开展的全域无垃圾活动已成为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

  “环境好了,住起来舒服,人的心情也舒畅很多。”王金花说。

  真正的美丽乡村,是由内而外的美。不仅要有让村民“身有所栖”的白墙黛瓦,更要构筑起村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开展,全市实现了文化广场全覆盖,建成镇村文化广场千余个,成为农民群众茶余饭后锻炼娱乐的最佳场所。

  “自从村里修建了广场,安装了体育设施,大家一有空就去跳广场舞或者锻炼身体,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大家的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两当县鱼池乡乔河村村民郭敏说。

  2018年,郭敏被推选为村里的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说起每天的工作,她充满了成就感。“现在每天都很忙,除了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开展文娱活动之外,还为大家培训一些技能。”

  郭敏告诉记者,通过参与巾帼志愿者服务队的活动,全村妇女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

  “现在村里说是非的少了,大家有空都聚在一起商量要学习什么舞蹈、学习什么新技术。”郭敏说,她们作为儿媳、妻子、母亲,就是想开展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用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面貌引领农村新风尚。

  从家风到村规再到民约,正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是陇南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的发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陇南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常态化开展以“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四新竞赛”“六争六评”等各类群众性评选活动,并通过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乡风、培育新型农民,使新型的陇南农民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在内心。

  同时在全市各农村的宣传栏、院墙、景观道上,制作了包含生态、廉政、孝心、党建等内容的特色文化长廊,一面面农家院墙从乱涂乱画到图文并茂,变身成为生动形象的扶贫文化墙。

  “这些‘会说话’的文化墙,村民看得懂,更记得牢,引导村民告别以前的不文明现象,还很好地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徽县江洛镇徐杨村村支书王建华赞不绝口。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三美融合”带给陇南乡村勃勃生机。

  如今,陇南美丽乡村的“升级版”,已不囿于山水美、农家富,更美在让居住其中的每一个陇南人找到了心的归属。

  迈步新征程,陇南将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而使这份“美丽”更加持久温暖。

  压题图片:礼县秦皇湖 薛小平 摄其他图片:除署名外,由各县区提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