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礼 县

挪穷窝 奔富路——礼县罗坝镇巩李新村搬迁记

 2021/02/01/ 14:25 来源:陇南日报 靳淑敏 冉创昌

挪穷窝 奔富路

——礼县罗坝镇巩李新村搬迁记

航拍礼县罗坝镇巩李新村全景。

巩李新村党建书吧。

村级文化广场。

巩李新村一角。

礼县罗坝镇巩李新村村民韩小霞在打扫家里的卫生。

礼县罗坝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图书室阅读。

  走进礼县罗坝镇巩李新村搬迁户韩小霞家中,一套180多平方米房屋内,收拾得干净温馨,组合家具、简中式沙发、双开门冰箱、燃气灶、壁挂式大彩电……一应俱全,而且,孩子们步行15分钟就能到校上学。

  这一切韩小霞期盼已久。巩李新村是居住在罗坝镇林区和矿区的巩河、徐李两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因为山高坡陡、交通阻隔,2018年巩河、徐李被确定为整村搬迁村。

  韩小霞只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为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问题,礼县果断布局,着力解决怎么搬?搬哪里?搬迁后生计在哪里等方面的问题,“应搬尽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高质量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让更多贫困群众彻底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稳定脱贫,开启幸福新生活。

  挪穷窝

  搬出大山斩穷根

  山高坡陡,土地贫瘠,荒凉、破落,是巩河、徐李两个村留给罗坝镇人大主席张宏的第一印象。

  罗坝镇位于礼县北部,全镇辖25个村104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14个,尤其是巩河、徐李两个村立地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两村共132户579人,居住在山大沟深的林区和矿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

  “以前村里下雨天要穿齐膝盖的雨鞋,地都是荒坡林地,孩子们上学要到镇上租房子。”嫁到了巩河村的韩小霞告诉记者。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2019年,在罗坝镇政府附近,一个新村——巩李新村拔地而起,总投资1.1亿元,仅住房总面积达38000多平方米,还配套新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扶贫车间等基础设施。

  走进巩李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风格统一的小二楼,一个个整洁舒适的小院落,一条条硬化的水泥路……

  2019年11月,韩小霞一家和两村132户群众一道,喜气洋洋地搬到了这个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现代化小区,入住率达到100%。

  如今韩小霞一家四世同堂和和美美,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顺利脱贫。

  稳得住

  丰衣足食有事干

  “现在我每天开车到紫金矿业上班,一个月领7000多的工资,再加上家里土地流转了60亩地,一年5万元流转费用,家里的生活节节高。”韩小霞的爱人巩爱军笑着说。

  易地搬迁让许许多多和巩爱军一样的贫困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或就业,或创业,生活发生了巨变。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我们由党总支部统一调度,坚持村对村帮扶带富,户联户结队帮贫的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竞相发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回望整个易地搬迁行动,张宏介绍到。

  在服务体系方面,巩李新村集中安置,聚合资源,确保安置点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整体配套,满足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为了慰藉群众的“乡愁”留下历史“存照”。

  在产业配套方面。巩李新村通过党总支部,实现了各类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成立两村村办合作社,创建“支部+合作社”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将合作社划分为集中种植和养殖两种发展模式。

  “我们还依托两村专业合作社,引导搬迁群众以土地和旧址复耕土地入股合作社,连片种植苜蓿、野菜等,重点发展野菜种植加工和牛羊养殖业,形成“支部+合作社+产业”的发展模式,解决搬迁群众安置后续发展问题。”张宏说。

  在就业保障方面,罗坝镇配套建设扶贫车间1处,一次性解决160人就业,仅巩李新村就有86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务工。同时新设置公益性岗位41个,帮助无业零输转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等,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1人有稳定收入来源,抓实就业扶贫,让群众服下“强心剂”。

  同时,巩李新村盘活土地资源,依托陇南紫金公司,租用流转土地4360亩,每年每亩实现租金收入800元,增加了村民收入。

  “时代变好了,人要跟上时代走,就像车子要跟着链子走。”韩小霞说,如今的巩李新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新生活

  配套创新谋发展

  在巩李新村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内外,12张海报格外引人注目:

  “张爱霞,最美媳妇,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公公”

  “贺勤娃,好婆婆,用心呵护着家庭”

  “崔占科,老党员,将房前屋后装扮成花园……”

  为破解易地扶贫搬迁后续疑难杂症,巩李新村聚焦基本保障,从细处着手,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吞下“定心丸”,喝下“暖胃汤”,不断提升安置区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巩李新村安置小区,是由徐李村、巩河村整体搬迁的,因搬迁群众入住后打乱了原有的居住格局,原来的村小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小区管理,为了实现村对村帮扶带富、户联户结对帮贫,镇上探索出了农村社区化运行新模式。”张宏说。

  张宏介绍,小区设立一个党总支,党总支下辖两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另外,按照群众居住相邻、方便联系的原则,每10户群众组建一个单元格,每个单元格选出1名户长,党小组长监管两个单元格,形成资源节约、设施集约、共建共享的社区化运行模式。并随着党总支部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制度的健全,进一步发挥党建统揽全局的优势,在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逐步由农村党建模式向社区网格化党建转型。

  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巩李新村围绕精神扶贫,着力打造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五争一创”“新乡贤”“村美家洁院净”和“网格员志愿服务”五张名片。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创业之星”等乡土“明星”的评选,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节俭、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意识,积极开展“党建引领精神扶贫”。

  不仅如此,村上充分利用“扶贫夜校”这一载体,邀请农技专家和各方面能手等做讲师,开设“扶贫知识大讲堂”,强化对贫困群众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帮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贫困群众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扶贫政策、技术技能、脱贫致富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变“要我富”为“我要富”,让群众搬得舒心。

  “现在大家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变化很大,柴草乱堆乱放等现象不见了。在新的家园,我们有了新的生活,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崔占科笑着说。

  数字看变化

  ●“十三五”期间礼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70户66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4户6129人,非建档立卡户116户53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1个,已全部搬迁入住。

  ●在安置点建成幼儿园4所、便民服务中心5处,建立党总支2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18个。

  ●建成扶贫车间7个,设立公益性岗位360个,有一人及以上就业家庭1246户,实现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户均1人以上稳定就业。

  ●累计发放到户产业扶持资金1396万元,用于入股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发展种养殖、“五小产业”等,实现了产业扶持全覆盖。

  ●制定了拆旧复垦奖补办法,筹措1926万元用于拆旧复垦奖补,建档立卡搬迁户旧房已全部拆除。本版组稿/靳淑敏 本报摄影/冉创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