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礼 县

栉风沐雨扶贫路 砥砺奋进奔小康——礼县脱贫摘帽工作综述

 2021/02/02/ 14:58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罗艳

栉风沐雨扶贫路 砥砺奋进奔小康

——礼县脱贫摘帽工作综述

  陇南日报记者 罗 艳

  西汉水奔腾不息,祁山、大堡子山历经风雨生机盎然,见证着礼县这片热土的历史变迁。

  礼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全省深度贫困县。撕掉这些标签,誓把礼县变福地,这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

  从2013年年底开始,一股股力量,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礼县,迎来了脱贫攻坚之战!

  七年间,礼县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坚定必胜信心,保持决战态势,奋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精准施策实帮扶——创新发展机制,培育壮大富民产业

  “苹果树是我们的‘摇钱树’,所以每家每户都拿它当宝贝一样精心管护。”近日,记者走进礼县永坪镇万亩苹果基地,种植大户李好儿正趁着晴好天气,和妻子在果园里进行除草、修枝等田间管理工作。

  “冬季是果树的休眠期,冬剪是果园管理的重点。要注意对果树的主干枝条和衰老枝条的整修,剪除病枝、虫枝等,以减少或消灭越冬的病虫。”李好儿告诉记者,随着管理技术的到位,苹果树会逐步增产增效。

  作为全国优质水果生产基地,礼县在苹果产业发展、营销方式转变、产业扶贫增收上打出了一套亮点频现的“组合拳”。

  如何做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收入,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

  礼县以“一扶一带”为引领,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为载体,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激励政策,强化资金扶持,有力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礼县还实行了一个产业、一名县级领导主抓、一个领导小组、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五个一”产业包抓责任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村比例达到100%,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目前,全县以苹果、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总面积达到130万亩,人均2.7亩。同时,因地制宜建立了以水产养殖、食用菌、山野菜、八盘梨、小杂粮等为补充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片带;成功注册“礼县苹果”“礼县大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累计完成“三品一标”认证企业45家,投入使用的特色农产品商标达到28个。

  同时,整合筹措资金4000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发展“五小产业”36283户,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全覆盖;完成农作物晾晒场16413户、圈舍改造4660户,建设集中圈棚286座。

  在农特产品销售方面,礼县抢抓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时机,坚持把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有效推动了苹果、中药材等农特产品销售热潮。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电商交易额24.1亿元(线上交易9亿元),今年电商销售总额3.64亿元,其中线上交易1.47亿元,直接带动贫困户2631户11524人。

  放眼礼县,苹果、中药材、蜂蜜、八盘梨……一个个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和壮大,点亮了贫困户的希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压实责任真帮扶——奋力冲刺清零,全面补齐短板弱项

  使命如山,号角催征。

  礼县按照“村村都是样本村、户户都是样本户”的标准要求,由各专责组建立台账、对标对表、系统排查,全力补短板、强弱项、防硬伤、提质量,结合反馈问题,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对账销号、实现清零,切实做好了脱贫攻坚“减法”,贫困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义务教育保障方面,积极探索防范因学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扶贫机制,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双线三级”责任制,建立健全帮教保学长效机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3万人,入学率100%,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基本医疗保障方面,针对当时礼县外出务工人员受伤救治不报销、重性精神病患者多的实际,2017年创新设立了健康扶贫救助基金,对当时外出务工贫困人口、重性精神病住院患者等医保政策覆盖不到的群体新农合报销后的费用给予救助,有效防范了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安全饮水方面,累计投入资金5.066亿元,解决了全县568个行政村48.4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020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3处,解决了147村2.08万户9.48万人饮水不稳定问题,全县农村安全饮水全部达标。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十三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470户665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4户6129人,非建档立卡户116户530人,建设集中安置点21个,已全部搬迁入住。

  ……

  与此同时,礼县注重“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全省率先制定了《礼县实施精神扶贫的若干意见》,扎实开展精神扶贫工作,有效激发了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拓宽就业深帮扶——稳岗增收,一岗一技绘就幸福底色

  52岁的独巧英是礼县祁山镇西汉村人,已从事家政行业15年,也是镇上数一数二的资深“礼贤大嫂”。

  “我现在的工资是每月6500元,当前,政府提倡就地过年,所以过年就不回家了,还能多挣些钱。”独巧英说,去年4月初,她随礼县集中组织63名“礼贤妹、礼贤大嫂”一起赴京务工,14天隔离期的费用由县上解决,期间还有家政老师开展技能培训。

  近五年,全县每年输转劳务工12万人以上,劳务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劳务产业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礼县制定奖补机制,采取硬核措施,全力以赴促进贫困群众就业,截至去年10月底,已输转劳务12.37万人,同比增长2.8%,创收28.21亿元,实现了“一个超过两个不少于”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礼县在全市率先开发了务工二维码,自主开发了微信小程序“礼县就业扶贫用工信息平台”,开设了用工信息、网上报名、维权服务、政策咨询等模块,极大地方便务工人员查询就业信息、开展网上求职。

  此外,对县内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的给予一次性奖补;通过以工代赈、扶贫车间务工、项目建设用工、合作社用工、开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2.1万人。

  在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新疆等地区建立劳务基地106个,组建各类劳务中介机构35个,发展劳务经纪人3568人,建立村级劳务工作联络点568个,确定输出地联络员3000多名、输入地联络员260多名,形成了县、乡、村、组、户五级互动直通、外接内连的劳务工作服务网络。

  如今的礼县,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新修房屋,一片片特色林果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他们坚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