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成 县

不止步、不懈怠,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成县:蹄疾步稳 接续振兴

 2021/02/10/ 15:39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靳淑敏 海秀芳

不止步、不懈怠,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

成县:蹄疾步稳 接续振兴

  陇南日报记者 靳淑敏 海秀芳

  从2013年到2020年,成县从贫困走向小康!

  七年,累计减贫1.54万户5.61万人,贫困人口清零,贫困发生率降为0,这是民生所盼。

  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接续振兴再出发。

  成县人民不忘初心,不止步、不懈怠,循着高质量发展路径,既脱贫致富,又抖擞精神;既攻城拔寨,又巩固提高;既处理好当前,又解决好长远,在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让脱贫攻坚的成色更足,乡村振兴的底气更硬……

  (一)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以前你们来,是‘寒舍’,现在不是了!”走进成县陈院镇李山村村民张辉家中,沙发,电视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已经脱贫的他,看着满山跑的500只土鸡,眼里充满了希望。

  “政府免费发放的鸡苗,是给我们‘供血’,让我们再‘造血’,以前我是手不离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人穷眼界也不宽,现在鸡都能在网上卖,我增收有门路,挺好!”张辉笑着说。

  如今在成县,像张辉这样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群众比比皆是。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强心。近年来,成县在强力补齐脱贫短板的同时,以“孝老敬亲弘扬传统美德”和“倡孝道除陋习促文明”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将脱贫的信念、致富的理想传递到贫困群众心里,帮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贫困,逐步消除“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出门嫌远、打工怕累、搬迁怕生、发展怕赔”等精神上的贫困,进而补齐“精神短板”。

  先后制定印发《成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表彰奖励暂行办法》,在全县分层次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各具特色的评选表彰,建立“黑名单”制度,修改完善村规民约,“送戏下乡”,寓教于乐……

  一系列精神扶贫举措,让成县群众既脱贫致富,又抖擞精神。孝老敬亲的社会风气得以回归,勤劳朴素的品德日渐成为主流,洁净整齐的生活习惯逐步养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如今,成县从群众到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各个领域、行业开眼界、学知识、增自信、找出路。

  脱贫成效建立在稳定的脱贫机制上,成县脱贫不脱钩!

  2019年以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四个不摘”,“五级责任捆绑”机制,聚焦最边远的非贫困村、最薄弱的短板弱项、最急需的民生实事,聚集最强的火力、集中最多的精力,挂牌作战,坚持“一户不漏”,逐户、逐人落实帮扶措施,有效防止返贫致贫,确保“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同时坚持“长短结合”,保质保量抓实富民产业培育。深入推进“3+1”后续行动,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扎实开展“5+1”专项行动,全力提升脱贫成色。让更多的群众从“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可脱贫”“会脱贫”“能脱贫”。

  数字是最有力的佐证,2020年,成县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

  (二)多方联动、绵绵用力,既攻城拔寨,又巩固提高

  走进成县,随处可见实干的火热场面。

  在成县红川镇东槐村成县辉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枚枚有着特殊香气的变蛋,通过消费扶贫,成为热销货。每天平均生产2万枚的变蛋,带动了周边村社及附近县区二十几家合作社进行鸡鸭养殖,还有西柳、东槐等村十几户贫困户长期务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土特产焕发新光彩,其背后是成县大扶贫格局下,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的共同推动。

  “百县万村”“万企帮万村”等系列扶贫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群众中落地生根,绵绵用力,进一步盘活脱贫全局。

  成县更是聚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集各方之志。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在落实“五个一批”的基础上,针对“特殊困难人群”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在全县开展了“重点企业帮扶特殊困难人群精准脱贫专项行动”。

  全县115户重点企业与876户2402人特殊困难群体结对帮扶,开展“点穴式”扶贫,重点企业先后共捐助现金和物资折合现金约438.6万元。

  为实现长期稳定脱贫,成县构建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企业、合作社和困难群众牢牢“捆”在产业链上,使困难群众有致富技能、有增收门路,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在拔掉穷根的路上有了奔头。

  同样的欣喜在甘肃金麦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有,每到冬季开始,成县传统的手工空心挂面,就会迎来一年的销售旺季。

  “我们公司现在有工人45人,其中有18名是建档立卡户,而且对建档立卡户,除工资外,每月额外奖励1000元,每半年发一次。”总经理苏明霞说,除优先雇用建档立卡户外,公司还和贫困村合作,为群众免费提供种子、肥料等,等小麦及其他作物收割后,以高于市场价回收,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增收。

  产业扶贫、企业搭台、产品唱戏,大扶贫格局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在大扶贫格局框架下,“贫困群众”“产品”“市场”等上下游元素被有效串联,政策、资金等也借助这一平台实打实惠及困难群众。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成县精准点穴,帮扶方式多样化:帮建房屋住有所居;帮助改善人居环境;吸收务工就业增收;看病就医排忧解难;培育产业造血增收;配股到户分红收益;慷慨解囊爱心捐赠;对口支援、结对帮扶、先富帮后富……

  一套跨地区、跨单位、跨行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每一名普通困难群众个体都被纳入扶贫体系中。

  (三)创新发展,守正笃实,接续振兴再出发

  走进位于成县红川镇的工业园区,远远看去,生产、建设两不误的场面让人动力满满。

  在甘肃暖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边正在建设其他配套车间,另一边已经开工的生产线上,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生产。

  2019年,成县万寿菊种植面积1.06万亩,至2020年,万寿菊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

  结合成县产业发展实际情况,2020年2月青岛佳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成县注册成立甘肃暖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2月28日,万寿菊全产业链叶黄素提取在成县试产成功。目前,其他车间正在建设中,预计2021年6月全部竣工。”公司总经理刘贤军说,“等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全县1万多种植户和186个种植专业合作社,解决富余劳动力400余人。”

  刘贤军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结合万寿菊种植和当地民俗文化,拉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美丽经济,探索“产业+民俗+旅游”模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东西协作,青岛陇南率先谋划的后脱贫时代东西长期协作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了新路径——“扶贫农创体”产业扶贫模式。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功夫,在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上下功夫,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利和萃取陇南生物萃取项目”也是青岛帮扶陇南正式落地的第一个重点项目。公司副经理李瑜介绍:“利和萃取陇南生物萃取项目通过萃取技术对陇南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在餐饮、食品、日化、保健品等行业拥有广泛应用前景。”

  数据显示,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吸纳就业和带动贫困人口1690人,全部竣工后年萃取干花椒5000吨,年产值8亿元,惠及农户5万余户。

  对照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成县优化完善各项具体工作举措,加快推进政策、规划、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衔接,打出了“组合拳”,啃下了“硬骨头”,推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换。

  成县保持靶心不移、干劲不松、力度不减,以产业为根、兜底保障,政策叠加确保稳定可持续脱贫,不断扩大帮扶成效,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健全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等体系,长短结合、远近互补,不断完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核桃产业为主导,养殖、中药材、果蔬、油料产业为辅,“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

  ——不断加大后续产业扶持,发展订单辣椒、万寿菊、农副产品加工业、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等,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大力发展“五小”产业和消费扶贫,着力抓好合作社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引培、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电商扶贫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转移就业,把稳定脱贫的保险系数打得更足,系得更牢,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围绕巩固提升整县脱贫成效,抢抓时间,抓紧谋划实施脱贫攻坚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让脱贫成效更好地惠及群众。

  党建引领机制、产业增收机制、兜底保障机制、动态管理机制……成县持续创新完善,确保贫困人口现金收入、居住条件、保障水平、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