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徽 县

历时20余天 红军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

 2021/04/12/ 15:48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张美乐

徽县文庙大殿。

  【历史概述】

  徽县既是红二方面军经过的重点地区,又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组织革命、开展活动的重点县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甘肃革命斗争史和红军长征史上都占有着重要地位。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徽县,驻扎21天,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革命宣传活动,指挥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发动群众,成立苏维埃政府,组织抗日反蒋委员会,组建游击大队,掀起了苏维埃运动和扩红建政的高潮,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唤醒了广大民众,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使近千名青年跟随红军参加了革命。红军长征离境后,以徽县为中心的广大有识之士,冲破黑暗寻求救国之路,积极寻找中国共产党组织,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1938年底,徽县建立了第一个地下党党小组,开始了它光荣而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并把组织工作发展到临近的甘陕数县,使徽县成为陇南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中心。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徽县政府大楼前的文庙广场上,一群老年太极拳爱好者动作舒展,身姿飘逸。不远处,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文庙,以其独特的身姿屹立,带着岁月的斑驳,印刻着那个惊天动地的历史瞬间。

  徽县既是红二方面军经过的重点地区,又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组织革命、开展活动的重点县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甘肃革命斗争史和红军长征史上都占有着重要地位。

  近日,记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徽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一页页泛黄的历史资料、一件件久远的珍藏实物,带领我们翻开了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

  1936年9月,由贺龙、任弼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走出雪山后,发动了以徽县为中心的“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在徽县境内活动长达21天。红军给徽县人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和翻身求解放的革命曙光。

  “成徽两康”战役

  1936年9月1日,红二方面军主力集结哈达铺。9月7日,总指挥部研究制定了东出陇南的“成徽两康”战役计划,并于次日下达《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我方面军乘甘陕敌人分兵据城的弱点,透过其封锁线打击成县、徽县、两当、凤县、略阳、康县之敌而袭取之”“预定徽县为全方面军临时后方地域”。

  9月11日,战役行动开始。红二方面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直逼上述地区。17日,四师袭占成县城,六军进入徽县境内;18日,六军十六师、十七师进入两当城,十八师奔袭徽县城;19日,四师及总指挥部进驻徽县城,六师克康县威逼略阳,后北进徽县;20日,十六、十七师攻凤县未克,随后返两当开展地方工作。

  至此,红二方面军仅以10天时间,行程700余里,攻占了成徽两康4座县城和陕西略阳、凤县部分地区,胜利完成“成徽两康”战役计划。

  建政扩红

  为了安定民心,红军每到一处首先展开政治宣传活动,张贴布告、标语、口号,访贫问苦、送医治病;利用集日和群众大会,通过演戏、讲演、教唱歌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反复说明:红军战士都是穷苦人出身,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为穷苦人打天下求解放的军队,是抗日的军队,是穷人自己的队伍。

  同时,宣传《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讲解社会贫富不均的根源;声明红军的纪律,号召各行各界安居乐业,动员作坊店铺开门营业;反复宣讲民族政策,强调回汉团结,严格要求部队在回民居住地区模范执行纪律,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

  此外,红军官兵在驻地周围帮助农民收割庄稼,打扫村庄院落,清扫街头巷尾的垃圾,帮助年老体弱缺少劳力的群众劈柴挑水,修房补院,并组织部队修桥补路,挖泉淘井,以实际行动感召汉回群众。

  红军尊俗爱民的模范行动,联合一切劳苦百姓抗日反蒋的革命主张,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交口称赞:“哪朝哪代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啊!”“红军真是救苦救难的仁义之师啊!”“红军是咱们穷人的军队!”

  广大群众由开始的惧怕红军转变为热爱红军,拥护红军,出走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安居乐业,人们纷纷主动为红军筹粮筹款,送菜送面,带路送信;有的群众腾出住房打扫干净,请红军住宿;有的给红军送水送饭;有的为红军带路打土豪,军民关系沉浸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之中。

  红军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建政扩红,徽县山城和乡村集镇到处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闹革命的动人场面。

  开展苏维埃运动

  在普遍宣传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红二方面军积极帮助徽县群众建立地方革命政权,领导徽县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9月2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县城召开群众大会,贺龙同志亲自到会讲话,主持成立了徽县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县城工农抗日游击大队。

  次日,在回民聚居的东关、东河帮助建立了徽县回民自治委员会。在此基础上,又协助建立起东关、东河、东关口、东柳沟四个区域性的回民抗日反蒋委员会。

  红军对成立的游击队配发了部分枪支,并指派专人组织训练。在未建立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的广大村镇,大都选有联络群众、为红军办事的农民代表。这些组织和群众代表,在为红军带路、送信、维持秩序、筹措粮款物资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扩红参军、反霸济贫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教育点燃了革命烈火,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一时间,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高潮在全县形成。城乡到处是“要解恨,斗豪绅,要太平,打日本,要想永世不受穷,赶快投奔贺老总”“当兵要当我红军,一心北上打日本”的高昂歌声。

  短短20几天,徽县城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如丧家之犬,觉醒的民众憎恶黑暗、向往光明的革命斗志如火如荼,先后建立了徽县苏维埃政府、伏镇区苏维埃政府等3个县乡苏维埃政权组织,徽县工农抗日游击大队等4个县乡军事组织、徽县回民自治委员会等5个群众团体组织。全县城乡打土豪数百户,共筹粮食14万余斤、布匹3万余尺、衣服2000余件、白银6000余两、猪羊230余头。

  这些物资,除部分救济贫困群众外大部分用作军需,使得经过长途跋涉身体极度虚弱的红军将士得以补充休养,恢复体质。此外,700多名徽县儿女参加了红军,给红军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

  陇南第一个党小组建立

  颂扬红军,歌唱红军,走红军指引的革命道路,团结起来闹革命,求得翻身解放,这是觉醒了的徽县人民自发的和迫切的要求。红军北上后,苏维埃干部、游击队员、失散红军和受红军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寻找共产党和红军,在徽县筹建共产党的组织,继续进行红军在徽县开展的革命斗争。

  两年后,青年教师吴治国于1938年初秋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找到党组织,同年底在徽县建立了陇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到1949年底徽县解放,全县共发展党员2193名,占甘肃全省地下党员总数近七分之一,占陇南地区9县地下党员总数的一半多。

  徽县地下党在10多年的艰苦岁月中,与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为徽县的解放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而地下党的斗争,其实质就是红军长征时的苏维埃运动的继续;地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正是红军长征奠定的。所以,红军在徽县开展的革命斗争孕育了徽县地下党组织的诞生和成长。

  怀念红军,学习红军长征精神,继承红军光荣传统,给徽县人民世世代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革命战争年代,徽县人民以红军为榜样,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战。今天,在祖国建设的热潮中,徽县人民以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自己,艰苦奋斗,建设家乡,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山区面貌。

  “这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在徽县伏家镇蔡家庄,我们见到了如今已经80多岁高龄的杨发老人。1936年,正是他出生的那一年,红二方面军来到了徽县。

  讲起父亲支援红军的故事,老人的神情肃穆:父亲早在他两岁时就因病去世,守寡的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和五个姐姐拉扯成人,小时候母亲经常告诉他这样一句话:你父亲曾经为共产党作过贡献!杨发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名叫杨清良,家中世代丰裕。1936年红军来到村子时,急需物资补给,贺龙同志亲自来到家中动员,希望他能够帮助红军渡过难关。看到红军的所作所为,忠厚的杨清良亲自将家中窖藏的5000余两白银挖出来,慷慨地捐给红军,家中一分钱都没有保留。

  据说,当时有18名红军战士用当地背粮食的背篼将这些白银背到了徽县县城的官井巷,充为军费。杨发说,母亲曾对他讲,其实她当年也并不清楚家中竟然有那么多钱,那是祖祖辈辈几代人积攒下来的财富,父亲将它们都藏在地窖中,几乎无人知晓。

  父亲病倒以后因无钱诊治,两年后撇下妻子和一群还未长大成人的孩子撒手人寰。为了抚养子女,母亲变卖了家中的很大一部分土地,其余又被他人侵占,孤儿寡母,没钱没地,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因为父亲的慷慨捐赠,后来划定成分时,他家被划为上中农,没有受到任何打击。他也因此可以上学,在大队担任过保管、文书等职务。临别之际,老人饱含深情地握着我们的手说:“这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三人合影。

  贺龙来了水变甜

  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徽县,总指挥贺龙住在城门外天主教堂。贺龙住天主教堂是这样考虑的:一来打击洋人、汉奸的反动气焰,壮人民的胆量!二来便于联系群众。

  走到街上,贺龙谈笑风生,对过往行人含笑点头。在接触群众中,有一次听到一个外籍口音的人说:“徽县城里的水是苦咸的。”

  回到住地,贺龙打开地图,看到徽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手在桌子上一敲,自语道:这是入川进陕的重要位置,对发展陇南经济十分有利。伏镇离徽县城不过十五公里,伏镇的水能酿出名酒,这里的水怎么是苦的、咸的呢?是不是城内群众吃水的水源有问题?贺龙仔细看了送来的各种资料、图片,与甘泗淇主任商量另找水源,决定在城南门外打一眼水井。命令一下,打井的战士个个奋勇抢先,人人苦干,井很快打好,经一夜的沉淀排放,第二天,井内源源不断地冒出水来,清澈见底,有个战士舀了一勺喝了一口,觉着对味,一仰脖子把一勺子水全喝完了,他说了一声“好甜啊。”在场的战士也都个个喝了个痛快。从此,城内老乡纷纷到南门外打水。有歌谣唱道:“贺龙来了水变甜,穷人个个喜连天,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把美名万代传。”甘泗淇主任把有关水井的情况汇报给贺老总,老总从嘴里拿下烟斗,笑着说:“好啊!给人民多办点好事,人民才会与我们贴心。”说完给甘主任一摆手:“到井边去看看。”汩汩的井水,从地面涌出,沿着渠道,流向远方。贺老总看着流走的井水对甘主任说:“还得有所警惕,保护好水井。”

  独臂将军余秋里

  1936年2月,贺龙率领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行进至黔滇交界的乌蒙山区,国民党纠集了大量兵力对红军进行包围阻截。时任红二军团18团政委的余秋里奉命截击,即贵州威宁伏击战,他率众冲锋登上一座山头,发现躲藏的敌人正朝团长成钧射击。情急之下,余秋里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成钧,左臂被敌军的机枪接连射伤两次,鲜血喷涌。当时情况危急,简单包扎后,余秋里用绷带把左臂挂在脖子上,继续前进。

  部队渡过金沙江时,总指挥部派人给余秋里送来一床鸭绒被。当时他的伤口已经严重发炎,高烧昏迷之中被战友们抬上筏子顺利渡江。之后,部队进入康藏地区,彻底摆脱了十几万敌军,在中甸地区的格罗湾休整时,贺龙和任弼时商定并指示医护人员利用这段时间为余秋里做手术。可惜的是,部队过金沙江时,太过紧急仓促,医疗器械全部掉进江里。等到部队抵达甘孜后,余秋里的左臂愈加疼痛,整条臂膀已发黑萎缩,但苦于无药医治,只能重新换上绷带,抬在担架上继续前进。

  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徽县后,缴获了一批医疗器械与药品。此时余秋里的伤势已经危及生命,左手五指全部肿胀坏死,卫生部长侯政亲自为余秋里实施手术。手术时,侯政用缴来的镇痛剂给余秋里注射,由于不知药品的使用剂量,一针下去余秋里立刻昏迷,但是情况紧急,侯政用剃头刀刮掉他臂上溃烂不堪的腐肉,再用一把木工使用的钢锯锯断坏骨,消毒包扎后急忙抢救失去知觉的余秋里。醒来后,余秋里对守候在身边的贺龙说:“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记者 张美乐 组稿 资料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陇南历史》《红军长征在徽县》《红色印记》等)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