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陇南市

“主战场”交出“好答卷”——“沿着高速看中国”陇南专题报道(二)

 2021/06/15/ 12:28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王 芳

  记者 王 芳

  铁路和高速公路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扶贫搬迁安置区“交织”。 记者 冉创昌 摄

  脱贫攻坚,交通先行。

  陇南,地扼甘陕川三省,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这里重峦叠嶂,树木葱茏,风景秀美,资源富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米仓山、西秦岭横亘于陇南大地,成为阻隔交通的天然屏障。

  兀立的山峰,锁住了山里人,也锁住了大山给人类最美好的馈赠。守着丰裕的物产,却难逃“富饶的贫困”,这是世代陇南人难解的愁肠。

  久困于贫,冀以小康。

  2013年年底随着兰海高速公路武罐段通车,陇南路网建设开启“加速度”,高速、铁路、飞机“铁公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渐成形……路网结构的持续改善,为陇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条条道路相继完工、一道道关卡先后打通,道路的畅通为陇南这片物产富饶的大地打开了致富大门,贫困群众阔步迈上小康路——

  (一)

  再贫穷,也有梦想和追求;越是贫穷,越有求变的思路和动力。

  陇南自然条件严酷,发展基础薄弱,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面最大的市。

  2011年,陇南有“三个第一”:全市贫困发生率高达53%,位列全省14个市州第一;贫困人口数量在秦巴山特困片区18个市中位列第一;9县区全部为国列贫困县,贫困县占比全国第一。

  多年来,陇南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巍巍高山,是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所在。

  宗海云家祖祖辈辈就生活在此,山高路远,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2018年5月,宗海云一家4口搬到位于渭武高速公路旁的新居,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住房安全、交通便利、生活有保障了,再也不用过人背马驮的生活了。”宗海云说。

  搬迁只是方式,脱贫才是目的。易地搬迁让许许多多和宗海云一样的贫困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大山,就业创业,生活发生了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陇南全市上下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往下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中央、省委每一项决策得到创造性落实,市委、市政府每一项工作谋划,高效率推进。

  为了交出让群众满意的“好答卷”,陇南坚持精准方略,把全市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帮扶难度最大的地区,划分为25个特困片区,举全市人力、财力、物力集中攻坚。

  从基本温饱到吃穿不愁,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缺医少学到全面保障,从产业单一到多元发展,从破烂陈旧到新容新貌……陇南13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彻底解决。

  (二)

  交通畅,百业旺。

  “每天都要往外地发几车中药材。”宕昌县哈达铺镇药乡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高小东说,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渐改善,不仅将扶贫产品运出了深山,也将外面的客商吸引了进来,更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就业,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特别是渭武高速陇南段的建成投运,又为我们的物流运输提供了极大方便。”高小东说,他们要继续发力,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产业链上找出路、得实惠,在家门口谋生计、有事干。

  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永恒话题,让贫困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是陇南发展特色产业不变的“初心”。近年来,陇南坚持长短结合,培育发展形成了以花椒、油橄榄、核桃、蜂蜜、中药材、辣椒等为代表的“麻辣香甜”脱贫产业,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产值180亿元。

  为构建群众稳定增收渠道,陇南不断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产业扶贫“宕昌模式”,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5户,贫困村合作社7190个;强化品牌建设,认证登记“三品一标”农产品242个。

  陇南路网的不断通畅,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带动产业发展,更带富一方百姓。

  而公路、铁路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则让陇南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大山的速度越来越快。

  礼县59岁的农民主播张加成,直播销售当地苹果,一年收入20多万元。从贫穷到富裕,电商让和张加成一样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引发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消费增速、脱贫增色的裂变反应。

  通过构建完整的电商生态体系,陇南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全市开办网店1.4万多家,2020年线上线下交易45.27亿元,累计销售225亿元,2020年电商收入对贫困群众的贡献额达到930元。

  (三)

  路,在陇南人眼里,是山乡巨变。因为它带给陇南人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是发展的机遇、致富的希望,更是民心的凝聚。

  交通条件的改善,让长期在外务工的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村民卯张宝嗅到了商机。

  “以前我在上海当厨师,月收入4000多元,后来看到家乡发展乡村旅游,便辞职回家开办农家乐。”卯张宝说,这几年外地来花桥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人的收入越来越好,很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开始回乡创业。

  “日子越过越好,但我们还得继续齐心协力把家乡发展得更好。”卯张宝说道。

  对于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村民赵加门来说,他认为现在搬了新家,孩子上学近了,一方面要让孩子们接受最好的教育,等将来长大了回报社会、建设家乡,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动起来,把日子过红火。

  而看着圈内活蹦乱跳的小羊,有的忙着吃草,有的悠闲“散步”……宕昌县哈达铺郝藏村村民赵银平那张被太阳晒得黑红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说,还得加油干,再攒点钱,然后找个媳妇。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脱贫攻坚,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

  一个个“穷帽子”被扔掉,一颗颗感恩奋进之心火热。陇南老百姓的生活因路而变,他们的志气、梦想和创造力被再次激活,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如今,群山环绕的陇之南,正在演奏着一曲铁路、高速、国省道、乡村公路“网路”组合的交响曲,曾经因为道路阻隔,困守“富饶的贫困”的陇之南,已经发生路通、人和、经济腾飞的历史巨变。

  当兰渝线上奔跑的“绿巨人”一次次飞驰而过,高速公路上车辆奔流不息,看到游客们熙熙攘攘的身影,这是这片崭新的土地上散发的勃勃生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