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两当县

地下有药 地上有果 空中有蜂 ——两当走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新路子

 2021/07/21/ 17:08 来源:陇南日报

  近年来,陇南市两当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两主四辅”主导产业和“三养一药”高效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地下有药、地上有果、林下有鸡、空中有蜂、四季有花、村中有客”的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两当实际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去年7月,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上,两当县的山地立体农业产业发展模式被国家扶贫办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进行推广介绍,这让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西北小县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两当县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实现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从2013年的1598.95元增长到2020年的3857.4.1元,经营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2013年的35.3%增长到2020年的50.1%。2020年,两当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9.5元,增速达到8%。

  思路就是出路

  近年来,两当县从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多的实际出发,走好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立体循环的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子。长效产业双向覆盖核桃和花椒,努力实现“双百千万”目标(即全县农民人均核桃花椒挂果树各100株,核桃花椒挂果总株数达到1000万株),打造农民群众的“绿色银行”。

  同时,大力发展“三养一药”优势产业,构建“地下有药、地上有果、林中有鸡、空中有蜂、棚中有菇、水中有鱼、四季有花、村里有客”的山地立体农业新格局。以“蜂、菌、禽,果、药、蔬”为发展主体,形成养殖业和种植业规模优势。还鼓励群众发展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的烤烟、花卉、冷水鱼及“五小产业”,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和部分群众实质性增收。

  扩大规模确保质量

  近年来,两当县按照“八有”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山地立体农业示范园和农业产业示范点,帮助群众发展亩产3000元以上种植业和户均1万元以上的养殖业。

  全县以左家乡为中心打造食用菌产业带,以站儿巷镇为中心打造中蜂产业带,以西坡镇为中心打造生态放养鸡产业带,以显龙镇为中心打造中药材产业带,以杨店镇为中心打造育苗产业带,以百里生态长廊为主轴打造蜜源植物产业带。

  今年,新发展“五小产业”839户,完成食用菌栽培800万袋、中药材种植7.25万亩,养殖生态放养鸡65万羽、中蜂6.5万群,落实2000亩订单辣椒种植,示范冷水鱼养殖水面1000平方米。

  近几年,两当县除通过内引外联,引进建成包括9家省市级示范性企业在内的产业龙头企业16家外,还积极推进农村专合组织发展,组建了中蜂、生态放养鸡两个县级联合社,发展农民专合组织327个,充分发挥县级绿色富民公司作用,实现了特色产业“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

  同时,不断健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财政扶持资金、集体资源资产作为股份投入进行分红,引导群众利用各类资源资产入股。2020年参与农户达到5635户,有效增加群众收入。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两当县还创建扶贫车间30家,解决就业岗位719个。

  “名县”出“名品”

  近年来,两当县依托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名县等县域名片,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千亩有机核桃产品生产基地1个、500亩以上有机玉米和有机大豆饲料基地一个;创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认证14个、国家地理保护认证产品1个,认证核桃、核桃仁、核桃花、玉米、大豆等有机产品5个;创建“醉美两当”农特产品县域公共品牌,2个企业品牌成功进入“甘味”农产品行列,2019年12月有机核桃仁获得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优秀产品奖。同时,成功争创为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省中药材种植大县和甘肃省食用菌产业示范县等。

  为进一步畅通产品流通渠道,继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两当县分别向青岛、广东、兰州等地区开展农特产品营销推介,争取青岛莱西、太平保险集团支持,今年实现消费扶贫1282.27万元,累计达到8496.69万元,有力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同时,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开展“我为两当山珍代言”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大力对外推介两当农特产品,推动农产品销售,全县共开网店473个,建成电子商务孵化园和7个网货供货平台。今年实现电商销售额4196.9万元,累计达到5.88亿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