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乡杨河村仿古亭廊小景点。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高琼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道路宽阔,串联乡村;田野山岭,孕育希望;黛瓦白墙,韵味无穷……
近年来,徽县榆树乡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进发,努力打造有颜值、有内涵、有实力的美丽乡村,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党建引领绘就新画卷
这还是以前的那个“烂泥村”吗?
走进徽县榆树乡剡坝村,一栋栋美观亮眼的特色民居,一处处精心打理的景观景点,一个个别具一格的休闲场所,给来客留下深刻印象。
傍晚时分,村民纷纷出门,跳起了广场舞,享受着好生活。
榆树乡坐落在徽县的北部山区,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而剡坝村则是外界进入榆树乡的第一个村庄。
过去,南来北往的行人路过此地,最头疼的是逼仄难走的道路。只容一辆小三轮出入的道路上总是尘土飞扬,叮叮咣咣的噪音无休无止。养殖户的猪该卖了,猪贩子的车进不来;村民家的特产成熟了,只能用背篓背到收购点去。
不止如此,这个原来十里八乡有名的“后进村”,还存在诸多影响发展的棘手问题。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剡坝村以党建为引领,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抓手,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7月,剡坝村拆除了36户违章建筑,将原先的道路拓宽2.5米,硬化4公里。
在这件事关全村发展的大事上,村“两委”班子成员与村干部和党员谈心,走访每家每户,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原村主任剡至先回忆:“我当时下定决心,当了多年的村干部,得在离岗前把这事给办成。”剡至先说:“我们租了机械设备,有些活儿就自己上手干。”
看到村干部主动担责,群众也“精神”起来,不但投入劳动,而且主动捐资。
村里取道修路,得拆掉谈玉珍老人的房子,还要砍掉她家的果树,村干部上门宣传政策,老人爽快答应。“路修通了,不是我一个人受益,子孙后代也要享福。”谈玉珍老人说。
在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的奋斗下,剡坝村从“后进村”变成“后劲村”。
这个乡的杨河村,曾经也是一个“软弱涣散村”。
过去,杨河村曾因村“两委”班子凝聚力不强,影响村里各项工作效率。乡党委突出问题导向,多措并举推进杨河村整顿工作。
整顿后的杨河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带领村干部和群众,深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以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以党风带动村风民风改善。
在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杨河村呈现出风清气正、村风文明、治安稳定、邻里和睦的喜人景象。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建引领。榆树乡积极为村党组织搭“舞台”,为村干部压担子、做后盾,推进他们唱好乡村工作的“主角戏”,极大地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如今,在榆树乡,村庄变美了,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幸福。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正在变成加快发展的现实图景。
榆树乡榆树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宋博
产业兴旺积蓄新动能
近年来,榆树乡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齐头并进。
眼下,连绵起伏的大山里,以松、栗、红豆杉为主的各种树木,汇成大片大片的林海,让榆树乡这片土地有了灵气。
“前段时间,我们与外地客商签订了4个200万元的大单。”在苗木基地里除草的马建国,扶了扶头上的草帽对记者说。一棵棵优质的订单苗木即将“奔赴”祖国大江南北,马建国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马建国是个朴实、憨厚,且骨子里不服输的80后农民。作为徽县盛福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前些年,他带领村民探索出了“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产业带贫路子,自己也成了榆树乡马安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在马建国的种植基地里,近20个品种的种苗摇曳生姿、尽情生长。他充分利用电商方便、快捷、直观、公众参与度高的优势,把树苗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区市。通过努力,马建国把小小的苗木做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榆树乡灌木繁多、花草密布,蜜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养蜂传统,发展养蜂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苟店村,地处深山,宛如“世外桃源”,享有“中华蜜蜂保护区”的盛誉。
苟店村党支部书记王源博今年29岁,是徽县源博中华蜜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掌舵人”。他从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养蜂。在自己养殖中蜂获得成功后,他将养蜂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群众,培养了众多蜂农,使乡亲们增加了收入。
王源博的爷爷、二叔都是养蜂人,到了他这一代,家族的养蜂历史已经近百年了。“一人喝蜜不够香,众人皆饮蜜才甜。把甜蜜与村民分享,是我的愿望。”王源博说。
现在,这个努力养蜂的年轻人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将中蜂养殖、游客观光、“割蜜”体验、文化景观、田园旅居等结合起来,用“产业+文化+旅游+互联网”的方式让村民增收。
互联网思维正在为榆树乡插上腾飞的翅膀。群众纷纷搭乘电商“快车”,送山货出山,让钱袋鼓起来。
一阵“叮咚”“叮咚”的声音响起,王雪梅放下正在打包的快递,拿起手机,熟练地操作起来……“又来一单!”王雪梅欣喜地说。
2014年,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后,王雪梅成为村里最早一批开办网店的人。她开办的网店专门销售当地土特产。随着传统电商的更新迭代,她又投身到短视频创作和直播带货中。
“我们村的山核桃、土蜂蜜品质优良,在线上卖得特别好。”今年,王雪梅担任了王庄村党支部专职化书记,她说,“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帮助更多群众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
如今,越来越多80后90后,选择回归故土,在广阔的新农村成为各领域的致富带头人,成为榆树乡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据了解,下一步,榆树乡将会把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做到村村有产业,家家有就业,户户有分红,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宜居宜业提升幸福感
家家繁花掩映,处处产业兴旺。如今的榆树乡,犹如一幅天蓝、水清、树绿、地净的美丽画卷。
“走,去我家看看。”苟店村村民罗西林热情地招呼着。
在他家小院里,记者看到,院内打扫得一尘不染,各种农具井然有序地摆放在棚里,各色的盆景让农家小院变成了诗意花园。
大红的月季、鲜黄的雏菊、紫色的鸢尾、绿色的爬藤……罗西林种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家评上了村里的‘美丽庭院’,现在每天都要打扫打扫。家里美,心情更美。”他笑着说道。
近年来,榆树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着力创建生态宜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
在这个过程中,榆树乡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对外形象,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头戏”。
小厕所反映大民生。榆树乡坚持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厕所革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科学指导群众建厕改厕。
同时,榆树乡大刀阔斧进行了“拆危治乱”,拆危旧房、治脏乱差,村庄面貌大变样。
如今,影响农村环境的土厕所、危房、垃圾、污水等问题逐一解决,曾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面貌彻底改善,群众的精神头更足了,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更坚实。
告别了脏乱的过去,美丽的村庄串珠成线、处处皆景,当地群众吃上生态饭、发了旅游财、走上了致富路。
在北茶马古道上,火站村的名声由来已久。这里山水环绕村庄,处处花草繁盛,家家美食飘香,正在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休闲胜地。
火站村原村文书李彦龙说:“在乡党委的带领下,我们村真正实现了党群服务中心漂亮、村庄漂亮、庭院漂亮、道路漂亮、河道漂亮‘五个漂亮’的融合,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他现在每天的喜好就是在村里四处走走,拍视频、发“抖音”,宣传家乡的美景,吸引外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不止火站村,在整个榆树乡,越来越多的群众动了起来,打扫房屋、种植花木、布置装饰,许多院落焕然一新,实现了“一户美”到“户户美”,“一时美”到“时时美”的转变。
“花园草坪美如画,自来净水逐户通。村巷硬化千家赞,路灯高悬万户明。拆危治乱通大道,行人行车乐融融。环境治理面貌变,人寿年丰颂党恩。”这是榆树乡剡坝村老党员剡俊星对乡村环境变化的真切感受,也是榆树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
不断刷新“颜值”的榆树乡,正在释放出蓬勃发展的无限活力。
榆树乡茶马文化雕塑。图片由徽县榆树乡提供
文化繁荣重塑乡村魂
胡文国是榆树乡榆树村的一名村医,他组建了一个秦腔自乐班。胡文国一边组织表演,一边吸引更多村民加入,演出内容既有传统戏曲,也有流行元素。
他们拿着自备的板胡和二胡,清嗓子、站台步,在修葺一新的茶马古道文化广场上奏秦韵唱秦声,自得其乐。
不仅如此,在山王村,古老的高山戏重新唱响;在高峰村,断代的乡村社火舞得正欢……
榆树乡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大山掩映下的百年古道,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据史料记载,自宋代始,榆树就是运茶古道上的“要路”。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巡茶御史沈越在徽州火钻镇(位于今榆树乡境内)修建巡茶察院行台,为朝廷御史在途中驻节办公之地。
在美丽乡村提升改造中,榆树乡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粉刷房屋、清洁街道的“初级层面”,而是充分将人文历史、乡风民俗融入其中,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这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随着百里花海、百里樱花、百里竹韵美丽画卷的初步绘成,这颗北茶马古道上的闪亮明珠,重新焕发出耀眼光芒。
“三百长廊”建设,美景动人;特色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近年来,榆树乡立足乡情实际,提出“文化+”建设思路,邀请全国知名文化名人,深入挖掘榆树地域文化。
依托曹皇后故里、巡茶察院行台、千年古银杏树、珠临寺、撒马寺等文化遗产,先后举办“春天,走进诗韵榆树”“文化扶贫走进诗韵榆树”“文化扶贫、丹青助力”等文学采风、文学笔会活动,创作诗歌500余首、散文100余篇,不断提升榆树乡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榆树乡在徽县率先创新文化名人帮村联村机制,邀请全省文化名人为12个村文化亭撰写了楹联。
诗源幽境不难寻,梦里乘春到榆树。蜕变的榆树乡留住了文化,留住了乡愁。文化名片同时也成为宣传榆树、推介榆树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如今,榆树乡持续将文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重要引擎之一,统筹各方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品味农耕文化、赏析名人文学作品的新亮点。
炎炎夏日,走进榆树乡曹坝村,一排排生态竹篱笆与花草相映成趣,一座座装饰一新的前庭后院极富古韵。置身其中,仿佛能够听见茶马古道上不绝于耳的铃声。
近年来,这个村和榆树其他乡村一样,广泛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举办了“好媳妇、好婆婆”“产业带头人”等主题评选活动……良好的乡风民风和健康文明生活习惯,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82岁老人付忠说:“现在我们村文化活动多了,比以前热闹了,文明了。活了一大把年纪,没想到老了,过上了这么好的生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8月03日镇原县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为乡村振兴加码助力
- 2021年07月30日【图片新闻】庆阳市西峰区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