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康 县

一张蓝图绘到底 苦干实干奔富路 康县干群携手在大山深处书写绿色发展精彩答卷

 2021/11/18/ 20:03 来源:每日甘肃网 通讯员崔丽红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崔丽红

  陇南康县,是镶嵌在中国秦巴山区、甘肃南部大山深处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是中国南北方过渡的核心地带,南北气候在这里交融,各类文化在这里碰撞,风光秀丽,物产丰饶。

  然而,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土地瘠薄,有80%以上的群众都生活居住在高山林缘地带,千百年来,贫穷如影随形。

  自精准扶贫以来,康县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根据山大沟深土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从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把环境脱贫、产业脱贫、教育脱贫、健康脱贫、精神脱贫等综合措施作为重要抓手,持续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乡村旅游、全域电子商务”工程,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抓落实,举全县之力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奋力书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203个,退出贫困户16797户6593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37.04%降为0。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县委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整体谋划和协调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健全落实“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带头、分管领导主抓、四大班子齐动、县直部门联动、乡镇村社落实、帮扶力量助推、干部群众参与”的推动机制,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责权清晰,合力攻坚。

  全力锻造“双四有”型基层,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振了乡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党员干部有了成就感,群众有了获得感。“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干部队伍和“建设有规划、落实有队伍、办事有资金、工作有干劲”的基层组织。

  诗意栖居:建设美丽乡村 

  把最受群众欢迎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2012年以来以县委1号文件全面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农业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改善群众最期盼的路、水、电、房、上学、就医等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康县模式。

  近年来,康县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19.8亿多元,撬动群众筹资59.4亿元,实施改造县乡道、通村道路,建桥梁、修河堤,治理河道,处理污水,改圈改厕,村村配套建成文化广场、村民服务中心、卫生室、村史馆、家史馆。全县350个村从“脏乱差”变为“绿美净”的美丽乡村,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阳坝镇和大水沟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花桥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得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称号。

  泽被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群众,这是责任担当,更是初心使命。

  深度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扎实开展扶贫政策大宣传、项目建设大推进、产业奖补大落实、环境综合大整治、基础管理大夯实、纪律作风大整顿,有力推动了全县脱贫攻坚质量和整体提升。

  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凝聚勤劳脱贫创业致富的正能量。形成了乡与乡争着干、村与村抢着干、户与户比着干的竞逐局面。培育文明新风,持续开展“一日五问”“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每年表彰500户“六争六评”模范户。

  绿色山林:惠及山区群众

  康县的潜力在山、优势在特、希望在林。按照“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核桃、花椒、食用菌、天麻、茶园、中蜂等种养产业。建成兴源、龙神等5户农特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

  康养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是景点,全域是景区。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康县把全县作为一个全域旅游大景区来规划,统筹布局、综合施策,建设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大景区,做精做美乡村旅游大文章,有效激活了各方发展要素,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风情线串珠成链,乡村游处处美景。一个不要门票的全域乡村旅游大景区已逐步形成。千百年来制约康县发展的贫困枷锁,随着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而彻底砸碎摘除。

  今天的康县,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过去波澜壮阔,未来征程如虹,20万康县人民,将进一步发扬苦干实干精神,久久为功,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书写出无愧历史、不负初心的幸福答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