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陇南新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我们这十年】精耕细作,造就一方物阜民丰——“我们这十年·陇南”系列报道②

 2022/08/25/ 10:06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靳淑敏

精耕细作,造就一方物阜民丰

——“我们这十年·陇南”系列报道②

文县碧口镇马家山茶园。冉创昌 摄

礼县苹果喜获丰收。李董 摄

武都区果农采摘油橄榄鲜果。李董 摄

武都区椒农在采摘花椒。李旭春 摄

成县王磨镇王坪村林缘农场,陇小南电商“达人”正在田间搬运打包好的网销青皮核桃。

市民在康县碾坝镇玄麻湾村兴盛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采摘葡萄。冉创昌 摄

成县陈院镇核桃种植基地。张平良 摄

  十载光阴流转,十载春华秋实。

  当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辉煌的成就历历在目,人们在沧海桑田中,感受昂扬奋进的时代步伐。

  正如康县碾坝镇玄麻湾村兴盛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王益周和他花费十年心血的产业园。

  十年间,王益周从单一种粮食,到流转土地种蔬菜,再到发展草莓、葡萄等多种蔬菜水果采摘产业园,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全面发展。

  十年间,时间像凌云的彩笔,将陇南大地描绘得斑斓多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重要指示,陇南孳孳矻矻,从重在“求量”“求速”转向“求质”“求效”;从着力解决“有没有”转向着力解决“好不好”;从着力解决“够不够”转向着力解决“优不优”。

  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经济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做好特字文章,打造区域品牌,提高质量效益。全市1000万亩以上的农业特色产业合着万物生长,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山地农业。

  粮食生产连年增收,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特色产业已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7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物阜民丰。

  开拓奋进——

  从“产业不优”到“特色取胜”

  如果把陇南大地誉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那么,或连片栽植,或规模发展的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无疑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就在前不久,陇南油橄榄种子经专家评审、遴选,搭乘“神舟十四号”飞上太空,填补了油橄榄通过航天搭载育种的世界空白,这样的升级,带来的必然是质的飞跃。

  飞跃的何止于此,过去十年,在陇南人的生活与心灵刻度上,是历史性变革和提升。

  地处西部、山大沟深、发展不足、产业不优,这是陇南曾留给外界的印象。

  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十年来,陇南紧紧围绕各地农业特色资源禀赋,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以特色换优势,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种养结构、产业结构。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把习近平总书记“农业产业要注重长期培育和发展,防止急功近利”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根本遵循,持续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特色农产品。创出了一条规模适度、立体发展、龙头带动、品质优先、特色取胜的发展之路。

  从2010年开始,陇南分层次培育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四大长效主导产业,畜牧、蔬菜、茶叶、苹果、马铃薯五个区域优势产业,食用菌、水产、苗木、生态鸡、蜂蜜等地方性特色产业。

  在发展方式上,陇南还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田埂地垄等“零星”地块“点瓜种豆”,利用空闲场地、庭院角落“养蜂养鸡”,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科学管理,“四棵摇钱树”“四个特别特”“四个特色养”规模不断壮大,“麻辣香甜”品牌初见成效,农业特色产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

  陇南的产业优势不断凸显。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产值210亿元。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让陇南的田野处处增秀色,万千新绿入画来,多项特色产业跃居全国前列。

  油橄榄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武都区花椒面积、产量、产值位居全国县区第一,核桃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求新思变——

  从“靠天吃饭”到“精耕细作”

  品质是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根”和“魂”。

  时下,走进陇南,漫山遍野的核桃丰收在望。从管护、采摘、收购、加工、销售,一套完整的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镶嵌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十年间,陇南聚集资源优势,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增效、广大群众增收,探索出“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市场化、产品品牌化、增收多元化”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百亩试验园、千亩产业带、万亩示范区。

  陇南更是连续10年成功举办花椒、核桃特色产品产销对接洽谈会,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花椒交易市场、东盛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仓储、专业市场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上下产业发展的画卷渐次铺展,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提质增效的势头奔涌而来,农业特色产业由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陇南味道”由绿色道地产品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转变。

  中国油橄榄之乡、半夏之乡、核桃之乡、花椒之乡、药材之乡等多个“国字号”冠名落户陇南……一个个名声斐然、价值深厚的原产地品牌,成为陇南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据统计,截至2021年,陇南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件,地理标志产品15件,有效用标“三品一标”农产品253个,居甘肃省第一。

  特别是成县核桃,武都花椒、油橄榄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先后获得了国际、国家和省级奖项40多个。

  不仅如此,陇南还注重发挥国内、省内、市内科技服务机构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特色经济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尤其是积极创新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充分运用陇南大数据建设成果,与企业合作打造数字农业,建立集“产、供、销、研、服”为一体的数字农业体系。

  并秉持“种好养好更要卖好”的理念,把电子商务作为扩大农产品销售、培育农产品品牌、助农增收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了田间与餐桌的“无缝”对接,陇南“山货”走出大山、走进全国、走向世界,不仅卖了出去、更卖上了好价钱。为大山深处的陇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未来可期——

  从“单纯求温饱”到全面发展、全民共享

  十年沧桑巨变,十年破茧成蝶!

  十年来,陇南上下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始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惠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助农增收,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不变的追求,孜孜不倦。

  走进康县碾坝镇玄麻湾村兴盛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四周连片的田地里,一座座大棚错落有致渐次铺开,一串串成熟的葡萄等游人采摘。

  “从去年开始,葡萄就可以采摘了,一到周末来的人特别多,收入是原来的好多倍。”王益周笑着告诉记者,2012年他流转村上50多户群众的土地,发展蔬菜种植,村民在他这里从最开始的只领土地流转费,到在棚里打工挣钱,再到学会技术,自己种植销售,十年间,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着力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涵盖了全市农、林、牧、副、渔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服务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457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6家。

  特别是宕昌县合作社控股富民公司带贫的“宕昌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土地流转+股金分红+就地务工+利润分红+产品销售”的利益联结机制、“种苗免费+以奖代补+保底收购+农业保险”的兜底保障机制,让广大群众真正嵌入产业发展中,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奔头。陇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保持在全省前三位。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经济运行增势强劲,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99元,同比增长6.0%,增速居全省第一。

  十年的发展,为陇南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加坚定了奋发赶超的信心与决心。

  从来时的路,远眺前方的路,陇南人深知,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作为一个农业市,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难点在产业,潜力后劲在产业,基础支撑亦在产业。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路子,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健全完善具有陇南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且尽当下,放眼未来,陇南大地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现代农业尽显芳华!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特色陇南,仓箱可期。

  (文/陇南日报记者 靳淑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