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县区聚焦

两当:从“红色圣地”到“山水田园”的蜕变

 2025/06/06/ 10:37 来源:陇南日报 通讯员 黄骊珠

两当:从“红色圣地”到“山水田园”的蜕变

  陇南日报通讯员 黄骊珠

  两当,这座藏在陇南山水画卷中的小城,每寸土地都镌刻着不朽的红色记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音依然在耳边回响,曾经的红色故里正依托丰富的革命资源和生态优势,凭借改革创新、实干笃行,在新时代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

  革命精神照亮振兴路

  1932年4月2日,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发动了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斗争第一枪。

  初夏时节,位于广香河畔的两当兵变纪念馆静静伫立,无言地讲述着那段战火中的燃情岁月。步入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呈现在眼前,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兵变的全过程。据了解,纪念馆内设两当兵变事件展厅、红色传承展厅和人物生平展厅,珍藏着珍贵的革命图片200余幅、重要革命文物50余件。如今,这里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

  步入太阳寺,沿着当年红军行军路线,徒步穿越2公里的蜿蜒山道,感悟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走进红军街,青瓦、白墙和红门结构的房屋成排延伸,生长千年的大槐树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革命故事。

  为追忆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近年来,两当县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相结合,创新推出红色研学、“重走红军路”等,通过实地体验,不仅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还丰富了旅游业态,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特色产业托起“致富梦”

  以“红色旗帜”覆盖“绿色产业”,红色资源不仅带来了人气,更成为产业发展的精神引擎。

  在西坡镇民乐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进行核桃深加工,经过筛选、清洗、包装,一个个小核桃变成枣夹核桃仁、黑芝麻核桃糕、果仁酥等系列核桃休闲食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为延长核桃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西坡镇按照坚持强龙头、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以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为方向,依托民乐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核桃产业“三品一标”的认证,注册了“广香玫”“陇智源”两个商标,并获得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入选为2023年“甘味”精品品牌。

  “西坡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建成千亩有机基地,核桃年均销售额达到400万元,并通过联农带农机制进行分红,真正将核桃产业打造成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西坡镇工作人员宋国平说。

  走进两当县创新创业示范园,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麻椒鸡、即食菌菇、蜂蜜等各类产品呈现在眼前。

  创新创业示范园是两当县按照“一县一园区、一业一链条”部署建成的集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科研创新和文旅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通过“园区+运营公司”的模式,搭建企业创新孵化和技术研发平台,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据了解,园区年总产值7100万元,年纳税400万元左右,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个,间接带动就业人员1000多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两当县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引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构建以香菇菌棒、核桃为核心的特色产业,不仅撑起了群众的“共富梦”,更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强劲动力。

  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用生态的眼光来认识、用生态的方式来生活、用生态的理念来发展——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两当县实践中最生动的诠释。

  五月的云屏,满目皆是清凉的绿色。这里秀峰群立、层峦叠嶂,山涧溪流清澈、绿树成荫,青瓦白墙的村庄掩映在厚重的绿意里,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诗意浓郁的山水画卷。

  从山间到田野的绿让云屏三峡成了每年夏季避暑游的热门景点,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感觉很好,空气新鲜,夏天来这里度假、乘凉,不仅能欣赏美丽的风景,还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特别适合放松身心。”游客王先生说。

  作为甘肃首个国际慢城,近年来,两当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丰富的生态资源,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以慢游慢品慢居慢养的慢节奏、高品质生活形态,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含量”。截至目前,云屏镇已发展农家乐14家、农家客栈39家,并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打造精品民宿,对辖区内农家乐、农家客栈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带动经济发展。

  红色两当,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一首激昂的发展奋进曲。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这座藏在山水画卷中的小城,正在奋力书写新的发展奇迹。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