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县区聚焦

康县天麻:青山育“精灵” 产业铺富路

 2025/07/16/ 15:39 来源:陇南日报

康县天麻:青山育“精灵” 产业铺富路

  在康县葱茏的群山环抱中,天麻这一“山中瑰宝”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滋养,天麻不仅保持着卓越的药用价值,更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康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产业品质美”为导向,创新提出“原生境、低密度、高品质、全链条”的发展模式。通过深挖道地药材产区优势,在品种改良、品质管控、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天麻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禀赋天成:绿水青山孕育道地珍品

  康县地处西秦岭南麓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这片神奇的土地横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带。丰沛的降水和悬殊海拔落差,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微气候环境,孕育出了品质卓越的康县天麻。

  “我们的天麻不仅个头大、肥厚饱满,而且品质上乘,药效显著,是中药材中的佼佼者,据检测,康县天麻天麻素含量高达1.11%。”康县林草局菌药中心主任杨广孝告诉记者。在他身后,层层叠叠的山峦间,随处可见天麻种植的痕迹。“我们这里的麻农常说,天麻是‘听着山泉长大,吸着云雾成熟。’”杨广孝自豪地感慨道。

  得益于天麻出众的品质,康县通过举办天麻文化节、产业投资洽谈会、“陇货入陕”“陇货入珠”等活动以及电商企业平台宣传。如今,康县天麻不仅远销广州、上海等国内城市,还远销韩国等海外城市。

  破局之道:全产业链破解发展瓶颈

  “过去种天麻就像开盲盒,买来的种子质量参差不齐,一年辛苦可能血本无归。”三河坝镇秧田坝村脱贫户王大哥回忆起往事仍心有余悸。这个困扰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如今已被康县创新的产业政策破解。

  在康森菌业的无菌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将液态蜜环菌精准注入菌棒,这些整齐排列的菌棒即将发往周边天麻种植基地。“液态菌种技术不仅简化流程、杜绝污染,更能缩短30%的培育周期。”企业负责人邵登明介绍,“作为陇南首家智能化‘两菌’生产基地,这里年产能达240万袋,带动4000余亩天麻种植。”

  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康森菌业提供从菌种到回收的全链条服务,已带动13个乡镇1200多户农户增收。每个菌棒里,都孕育着山区群众的致富希望。

  科技赋能:传统种植焕发新生机

  清晨的阳光穿过薄雾,洒在康县阳坝镇上坝村框栽天麻育种示范点,一场种植革命正在上演。

  示范点采用林下育种和连栋温室层架式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现代化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四层立体栽培架上,整齐排列的种植桶内天麻长势喜人。“这套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温湿度,配合滴灌设备,用水量减少40%,产量却能提高30%。”该村支部书记兼基地负责人沈邦军信心满满地笑道:“桶装技术在破解传统天麻种植‘种一地、换一地、歇三年’难题的基础上,还确保了天麻种源纯正、高产稳产。”

  这些创新种植模式让阳坝镇上坝村天麻种植大户邱金元赞叹不已:“种了半辈子天麻,没想到还能这样搞!”去年他试种了100多桶新型桶栽天麻,收入明显提升。尝到甜头的他今年一口气扩大规模,种植了上万桶。更让麻农们振奋的是,康县政府专门拨出专项产业扶持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大力支持天麻产业发展。

  据了解,2025年全县已发展林下天麻种植1万余亩,推广桶装天麻100万余桶。按照当前市场行情(鲜天麻15元/斤)计算,预计全年鲜天麻产量可达3.75万吨,实现产值9.75亿元,天麻产业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金疙瘩”。

  价值跃升:小特产变身大产业

  三河坝镇的天麻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新鲜的天麻经过清洗、切片、烘干,再经超微粉碎的天麻粉与优质小麦完美融合,产出富含天麻素的功能性食品。“我们2024年天麻系列产品产值突破1000万元,预计到2025年底可生产天麻挂面100吨,天麻系列产品产值将达到1300万元,可有效解决500余户麻农天麻销售难题。”康县鲜意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利军介绍。从传统的天麻片到创新的天麻系列产品,这个深山里的宝贝正在完成华丽转身。

  这种产业化发展让阳坝镇田坝村的雍自频感触颇深:“以前卖鲜麻每斤14元,现在企业收购加工后,我们的优质麻能卖到25元。”目前,全县有近20家天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开发出即食天麻、保鲜天麻、天麻蜜饯、天麻挂面、天麻压片、天麻酒等1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条持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康县天麻,这片青山孕育的精灵,正以科技为翼、生态为基,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描绘着“点绿成金”的生动实践。从深山珍品到富民产业,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来源:陇南康县发布)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