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康 县

生态美 生产美 生活美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的生动实践

 2021/06/15/ 12:29 来源:陇南日报 记者 杨丽君

  记者 杨丽君

  一条条柏油马路,一座座独栋小楼,一个个休闲广场,在林间弥漫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小河在树荫里缓缓流过……这里不是南方水乡小镇,而是地处我国西北的陇南市康县。康县地处秦巴山区中南部,是第一批国列贫困县和58个片区特困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康县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增进农民群众福祉的重要载体,截至2020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久久为功磨一剑,贫困山乡绽新颜。康县,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路子,也走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

长坝镇花桥国家4A级景区

花桥游客接待中心  李克军 摄

  一

  生态美——昔日“烂泥滩”,如今画中游

  “这是我少年时的家乡吗?眼前村里的变化怎么跟做梦似的!”“几年前,王坝镇大水沟村籍的退休老将军张继堂,从贵阳回乡探亲时惊喜地说。

  在不改变当地原有生态环境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大水沟村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过去“黑、高、大、空”的土房子变成了窗明几净的新式住宅,水沟修整成了一条小河,原来杂乱不堪的空地摇身一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休闲广场……

  昔日“烂泥滩”,如今画中游。在大水沟村40公里之外的花桥村,同样凭借自身环境优势,加速建设美丽乡村,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截至目前,康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近年来,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景区的标准规划全县建设,以景点的要求打造每个村庄,以景观的设计改造每户庭院,实现一村一景、一户一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按照让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与当地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目标,康县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底色。大力实施“五通”(通车、通水、通邮、通电话、通电视)、“五化”(道路硬化、村容净化、家庭美化、四旁绿化、屋室亮化)、“五改”(改炕、改水、改灶、改厕、改圈)、“五有”(有广播电视室、有文化图书室、有卫生室、有购物网点、有活动场所),提升了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目前,康县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都通了硬化路,村内巷道也全部硬化,家家户户都吃上了自来水,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和转运处理,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20%以上,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村卫生室、村民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孩子们都能就近上学,农民群众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以前村里污水横流,外面的姑娘没人愿意嫁进来!”走进“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长坝镇福坝村,宁静美丽的村庄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纯粹的民居、朴实的人家带着田园的气息、乡土的记忆,福坝村党支部书记权连华这样说。

  值得一提的是,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保护建筑、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不照搬城镇建设模式,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筑和自然景观,保留了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性、原生态、错落美,没有因建设失了“土气”、丢了“乡味”。

  行走在康县农村,到处能看到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传统生产经营场所,不少村庄建起规模不等、别具特色的茶园、菜园、竹园、花卉园,许多老房子、老物件、老用具、老照片都保留下来,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岸门口镇苏家河村,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竹子、农户家中的瓦片等建成形状各异、别具一格的垃圾池,既与自然和谐统一,又节省工程费用;

  白杨乡桂花庄的千年金桂、岸门口镇贾家坝的千年银杏、朱家沟的千年麻柳、长坝镇花桥村的千年菩提……这些古树都得到很好保护,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天然去雕饰、雕饰近天然”。如今的康县,俨然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已形成户户有泉水、村村有溪流,人绕水行、水绕人走的美丽景色。

碧波荡漾的阳坝天鹅湖 张 根 摄

王坝镇何家庄村庆丰收文艺演出

  二

  生产美——生态出“钱景”,美丽生“财富”

  “原来朱家沟村有‘五多’,光棍多、贫困户多、五保户多、破烂房子多、流失人口多。现在有‘三多’,产业多、游客多、外来媳妇多……”岸门口镇朱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杰感叹,“这才是我的家乡应有的模样!”

  2017年4月,朱彦杰通过村内闲置房屋流转打造了50间“五福临门”民宿,2019年收入30万元左右,48户贫困户入股,带动劳务用工56户,实现劳务收入16万多元。

  在康县,朱彦杰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康县坚持把发展美丽产业、做大美丽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山大沟深耕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放大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创新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电子商务、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做精做优特色产业,真正让大自然赋予的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

  “看到家乡发展乡村旅游,我便回来办农家乐,一年纯收入十几万元。”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昔日穷乡僻壤已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花桥村“龙凤山庄”农家乐负责人卯张宝说。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康县把乡村旅游作为惠民富民的生态产业,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推动全县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我们不断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乡村宾馆,进一步提升接待服务能力、扩大群众参与范围,更多农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说。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康县共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17户、乡村宾馆12家,培育乡村旅游经营户、带头人、讲解员2000多人,吸引60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2468户贫困群众依托乡村旅游实现脱贫,9.7万人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增收。

  与此同时,康县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紧紧围绕林、水等生态资源做足做好生态经济大文章,重点发展天麻、食用菌、中蜂等特色产业,全县特色农林产业面积达110多万亩,建成兴源、龙神等10多家林特产品龙头企业、724家合作社,运营率达到96.7%,2.3万名群众依托电商实现增收。

  如今,康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农民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耕读传家的美好生活,而且通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和特色富民产业,让更多的人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还巢”。在凤凰谷村,村民娄慧芳在外打工嫁到了湖北,现在回村在旅游公司的农家乐上班,一年工资、房租和分红收入近5万元,和丈夫一起把家搬回了凤凰谷。

  “随着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康县乡村日益成为创新创业的深厚沃土和吸纳就业的优质平台,真正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生态资源为生态经济。”阳坝镇党委书记雍维艺说。

长坝镇花桥电商扶贫体验店

干净美丽的长坝镇福坝村

  三

  生活美——铸就“乡村魂”,彰显“内涵美”

  “以前,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群众眼中无光、心中无望,现在,生活在景区般的村庄里,群众脸上笑了、心里乐了,从外到内都美起来了,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今,很多康县的基层干部感慨,建设美丽乡村带来的最大转变要数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康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在提升乡村功能、彰显乡村韵味的同时,注重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核心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不断丰富美丽乡村的内核和灵魂。

  近年来,康县坚持把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根本保证,锻造出一大批建设有规划、落实有队伍、办事有资金、工作有干劲的“四有”型基层党组织,使美丽乡村建设有了“领头雁”和“主心骨”。尤其重视村党组织书记选拔配备,坚持在工作一线发现、培养、锻炼、使用干部,把美丽乡村建设“主战场”作为检验干部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

  既有美丽之形、又有文化之魂。康县还注重传承发扬优秀乡土文化,充分发掘每个村庄独有的文化元素、文化样态及其文化价值、文化内涵,让乡村尊重历史记忆。

  “这里生动再现了几十年前的生产生活景象,让人们勾起难忘的记忆、感叹时代的变迁……”在长坝镇福坝村的知青博物馆,一个个老物件浸润着深情、凝结着怀念,兰州游客赵丽萍感叹。

  村史馆、农俗博物馆、乡村展览馆……一间间利用闲置房屋建成的“活历史”,让农村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绵延传承、滋养人心。

  “通过在农村广泛开展‘四新竞赛’‘六争六评’‘一日五问’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群众遵纪守法、崇德向善、孝亲敬老、睦邻和谐,培育新型农民、净化乡村风气、提升全民素质,推动新时代文明新风尚在山乡遍野蔚然成风。”迷坝乡乡长尤高宏说。

  “现在,大家都觉得村子的面貌就像自己的脸,要像爱护自己的脸一样,保护环境,走出去也有面子。”平洛镇党委书记高继富说,他们采取外出学习、群众评比、张榜公示、奖优罚懒、督促整改的办法,逐渐在群众中树立了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巷道院落干净、生态环境优美的观念。

  康县还把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起来,在农村普遍组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各种群众性自治组织,建立完善具有约束力的村规民约,并通过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民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权利得到良好保障,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村民们闲了可以打打乒乓球、篮球,坐在广场上聊聊天,在花园里打打牌、散散步,可干的事情很多。”岸门口镇纪委书记冯倩说,美丽乡村建起来后,村民们休闲空间大了,娱乐方式多了,人的精神面貌变了,矛盾纠纷少了,干群关系也更和谐了。

  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也能塑造人。康县坚持内外兼修、软硬并举,以形促神、以神塑形,让美丽乡村之形长久发光、让美丽乡村之神融入血脉,实现内外皆美、形神兼备,实现了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有机统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