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陇南成县的层峦叠翠处,鸡峰山如擎天之柱巍峨耸立。山脚下,G567线与S205线两条公路宛如银丝带般蜿蜒穿梭于群山之间。在这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山水画卷里,一群身着橘色养护服的公路人,以路为卷、以锹为笔,将滴滴汗水揉进柏油路的每一道肌理,用赤诚匠心编织着南来北往的平安纽带。他们的身影掠过晨昏四季,成为青山碧水间最鲜活的注脚。
橘色印记 山河为证的守护者
他们是临崖清障的“峭壁行者”,是暴雨中逆行的“抢险先锋”,是冰雪路上点亮的“移动灯塔”。晨曦初露时,橘色身影已跃动在蜿蜒的盘山道上——弯腰清理涵洞淤塞,俯身修补路面龟裂。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曾在盛夏的烈日下紧握滚烫的沥青耙,将车辙凹陷熨烫平整;也在寒冬的深夜里伸进刺骨的融雪剂袋,护力雪白长路。橘色工装上沾染的沥青斑痕与盐霜结晶,俨然成为见证365天坚守的特殊勋章。

四季长卷 与山川同频的脉搏
春雷惊蛰时,他们踏着消融的冰碴“问诊”路面病害,铁锹与碎石碰撞的脆响惊醒了沉睡的山桃;盛夏滂沱时,应急抢险车的警灯划破雨幕,机械臂在塌方体上划出生命的通道;秋霜染叶时,无人机掠过鸡峰山斑斓的山脊,捕捉下西狭红叶与公路蜿蜒的轨迹;冬雪覆路时,防滑链与除雪车的轰鸣声震落松枝积雪,橘色身影在弯道上铸就“移动路标”。公路人的年轮,早已与路面标线共同生长。

匠心密码 传承与科技的协奏曲
在蜿蜒曲折的管养道路上,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养路前辈们传承下来的“土方子”与青年技术员们创新的“数字化技术”之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那些“圆洞方补、斜缝直切”的口诀,已经转化为实际操作中的标准规范。过去,养护人员需要徒步进行调查,逐条记录测量数据,现场拍照取证并手工填写养护台账。现在,这一切已经升级为“互联网+道路养护平台”系统,实现了调查轨迹的电子化留存、病害照片随巡查轨迹归档以及原始手写记录的数字化存储,形成了一个有机整合。这种跨越时空的守护,彰显着公路养护事业的历史演进与技术革新。
路与远方 通往春天的叙事
在暮色的笼罩下,养护站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橘色公路人正策划着新的“绣花功夫”。他们拟在G567线及S205线的临崖、急弯陡坡路段设置景观石笼,采用“无人机搭载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路面病害扫描,充分利用“公路管养+DeepSeek”人工智能系统,构建智能化、高效率的公路养护管理体系……此刻,他们的匠心早已超越了“甘当路石保畅通”的基本要求,正朝着“车在景中行,路自画中过”的美好愿景拓展。那些修修补补、抢险保通的瞬间,最终会变成司乘人员车窗外的短暂美景——或许是一片云雾散去后蓦然显现的连绵山峦,又或者是急转弯后迎面而来的满山花海。
当鸡峰山巅的晨雾再次弥漫过公路,橘色的身影又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弯腰的弧度,宛如群山柔和的脊线;他们挥锹的轨迹,正在谱写新时代的养路传奇。这条路,通往炊烟袅袅的村庄,通往满载希望的远方,更通往公路人“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永恒初心。(张之文 王海霞 万进文)
免责声明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XXX(非每日甘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4月17日联合整治护路产 普法先行筑防线——成县公路段开展路域环境联合整治行动
- 2025年03月26日公路人的一天:晨光夜月 长路如歌
- 2025年03月21日成县公路段:春养行动 “绣”出畅行之路
- 2025年03月13日优化生态环境 共建美丽成州——成县公路段开展2025年春季义务植树造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