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陇南  >  陇南市

四十年蝶变铸辉煌——陇南市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9/01/11/ 09:18 来源:陇南日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40年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多重叠加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历届陇南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聚焦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创出新路子

  自古以来,“陇中苦瘠甲天下”,而陇南又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八县一区全部为扶贫重点县。

  据调查,1985年底,陇南有贫困人口154.7万人。时间推后到26年后的2011年,按新扶贫标准,陇南仍有扶贫对象1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53.03%,居全省第一。在30多年决战贫困的斗争中,陇南经历了救济式扶贫、目标式扶贫、攻坚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的艰难历程。

  特别是近年来,陇南把脱贫攻坚上升到全市工作的核心和统揽地位来抓,创新性地实施了产业、电商、金融、旅游、社会、片区扶贫等“扶贫品牌”,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据统计,陇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底的193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6386元。

  扶贫开发中,陇南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迁。数据显示,仅2015年以来,全市共硬化通村道路1.2万多公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万多人,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00多万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多万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2017年,陇南贫困人口减少至3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4%。陇南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等荣誉,电商扶贫被编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典型案例参考资料……

  秉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

  光阴飞逝40年,在陇南,没有为经济增长牺牲掉宝贵的生态环境,而是让生态成为最突出的优势和战略资源。特别是近年来,陇南紧紧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探索实践了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长防林、生态文明长廊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陇南得以强力推进。数据显示,全市森林面积1748.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0.1%增长到41.87%,实现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

  与此同时,陇南扎实开展大气、水、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在省控指标以内。

  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有数据佐证:省环保厅公布全省各市州空气质量排名情况,陇南多次位居全省第一;2017年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近年来,陇南没有新批一座水电站,没有审批一个破坏环境的项目,对高污染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培育实现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陇南粮食生产连年增收,特色产业渐成规模,农民收入连续增长……

  陇南紧扣“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的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总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

  紧跟时代步伐,陇南组建了市富民产业发展公司,探索形成了“三变”+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模式,通过股份制改革有效盘活了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实现了抱团创新。

  1978年,陇南工业总产值仅有0.6亿元,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4.9亿元。40年间,陇南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曲工业强市的旋律正在陇南大地激荡回响。

  陇南坚持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动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陇南积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仓储运输、商贸流通、快递物流、餐饮服务等综合服务型产业,第三产业门类更加多元。

  近年来,陇南探索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项目带动、企业联动的非公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子,非公经济占全市GDP总量的55.8%,已经成为推动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生态宜居城乡一体取得新进展

  陇南注重用发展的战略眼光定位城市建设,紧紧围绕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山水园林城市”目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品位提升。

  如今,漫步陇南大地,一个个魅力生态小城串珠成链,让你感受到一种惬意。各类城市公园、广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

  巨变的何止城镇,陇南广大农村也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富裕美丽的蜕变,农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陇南立足脱贫攻坚,着眼全面小康,以人民为本、生态为先、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分层次、多模式、全域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2100多个,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路子,“康县模式”在全省推广。

  优先发展硬件设施基层基础不断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陇南坚持把交通作为重中之重,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建设。

  ——2013年12月26日零时,陇南第一条高速公路武罐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成武高速公路于2014年11月29日建成通车。

  ——2015年10月1日,十天高速建成通车。至此,连接全市九县区的“H”型高速公路网络形成。

  ——2008年9月26日,兰渝铁路开工建设;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2015年7月,陇南民用机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2018年3月25日,陇南成县机场正式通航。

  40年来,随着高速、铁路、机场的建成投用,陇南交通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与此同时,陇南深入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大山深处的老百姓正奋勇向小康迈进。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黑房子、土台子、泥孩子,站着上课,趴在墙上写字”,是1985年前全区广大农村中小学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陇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7年,全市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41.1亿元,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齐头并进。

  陇南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统筹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深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构建分级诊疗新格局,落实健康扶贫措施,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4%。

  陇南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功能不断强化,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从无到有,从试点探索到逐步规范,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陇南坚持繁荣文化事业,推动文化精品创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持续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和产业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建成了陇南电商孵化园、武都东盛物流园、西和电商双创园等一批双创基地,每年新增就业3万多人。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组织输转,年均输出70万人次,年创收100亿元以上。

  着力夯实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陇南不断创新完善社会治理方式,研发了“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全市3200多个村建成了“网上村庄”,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充分发挥政策宣传、信息互通、政务服务、村民自治、咨询监督、畅通民意等社会综合治理服务职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夯实了基层执政基础。

  着力化解信访积案,深入实施网络问政,加强社会稳定源头治理和前端防控,探索形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五步工作法”“阳光调解”“稳调帮引”、法律服务直通车、矛盾纠纷分类管理等经验。

  陇南全面开展以安全生产大检查、环境保护大督查、社会治理大整治、纪律作风大整顿为主要内容的“双查双整”行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陇南构筑起严密高效的灾害防御网络和快速反应的工作队伍,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提供了巨大支撑。

  “互联网+”引领方向电子商务成效显著

  40年改革开放,陇南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标注新时代,让电子商务成为陇南最鲜明、最突出、最靓丽的符号之一。

  抓电商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扶贫,陇南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百姓创业、协会服务、微媒营销”的陇南电商发展模式。

  截至2018年8月底,全市累计开办网店达14602个,实现销售收入达100亿元,带动18万劳动力就业。陇南被命名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被确定为第三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九县区均纳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县。

  实践证明,发展电子商务是破解山区贫困群众农产品卖不出、卖不上好价钱难题的“关键一招”。而坚持以发展应用型政务大数据为主,规划实施了“21+”工程(“2”为云计算中心和大数据政务中心、“1”为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多项应用),则更彻底地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目标。

  近年来,陇南不断拓展“互联网+”应用领域,深入推进数字陇南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政务管理、实体经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更多更好地解决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

  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支撑保障有力

  陇南一个个金融创新政策落地见效,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激活了“一池春水”。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从筹建市金融办、设立市长金融奖、引进金融人才抓起,陇南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金融工作的利好政策,探索构建了“3+1”立体化普惠金融支撑体系,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一年一年持续推进。

  率先启动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累计发放农村产权抵押贷款70多亿元,让农村“沉睡的资源”变为“流动的资本”。争取国开行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授信贷款100亿元,陇南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开发银行精准扶贫示范市”之一。

  如今,陇南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健全,信贷投放持续加大,融资结构趋于优化,金融生态明显改善,金融业在支持陇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金色杠杆”的重要作用。

  创新理念集中突破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改革开放以来,陇南坚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丰富独特的历史、民俗、红色文化,为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和无公害的食物成为游客愿意花钱购买的“幸福”,广大群众享受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坚持用旅游的理念规划乡村,用文化的元素丰富内涵,因地制宜开发古村古镇、田园观光、休闲康养、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业。

  陇南山水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陇上江南世人知”,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每年增速达到25%以上。2017年,全市接待游客1412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8亿元,带动1.9万贫困人口脱贫。

  穿越40年的风雨历程,改革,让陇南日新月异。40年,陇南厚植开放“基因”,不断释放发展活力;40年,陇南人前行的脚步从来没有片刻停留。

  春潮拍岸千帆竞,逐浪前行海天阔。进入新时代,陇南胸怀发展大局,顺应时代要求,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不忘初心,奋楫争先,把陇南建成甘肃向南开放的桥头堡、甘陕川接合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联结地、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幸福美好新陇南正在逐步实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